清明

· 杜甫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 此都好遊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徵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 弟侄雖存不得書,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著處(zhù chù):處處,到處。
  • 務是日:務必在這一天。
  • 豔明眉:形容柳樹的翠綠如同明媚的眉眼。
  • 朱蹄:指紅色的馬蹄,這裏指馬。
  • 齧膝(niè xī):馬的一種動作,即馬低頭咬自己的膝蓋。
  • 馬援:東漢名將,這裏指代將士。
  • 葛強:人名,可能是杜甫的朋友或同僚。
  • 金鐙(jīn dèng):金屬製成的馬鐙。
  • 牙檣(yá qiáng):象牙裝飾的船桅。
  • 捩柁(liè duò):轉動船舵。
  • 祓除(fú chú):古代的一種除災求福的儀式。

翻譯

清明時節,到處都是盛開的花朵,這一天,長沙城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外出。渡口邊的翠綠柳樹如同明媚的眉眼,紅色的馬蹄在爭相展示它們的驕傲和活力。這個城市的人們喜歡去湘西的寺廟遊玩,許多將領也從軍中來到這裏。像馬援那樣的征戰士兵就在眼前,葛強這樣的親近朋友也一同參與這同心協力的事業。金色的馬鐙在傍晚的山下閃耀,象牙裝飾的船桅和遠處的青樓在轉動的船舵中顯得遙遠。古代的戰亂和苦難都可以理解,人世間的悲歡也只能暫時排遣。雖然我的弟侄們還活着,但我無法與他們通信,戰爭未息,我苦於離鄉背井。逢迎年輕力壯的人並非我的道路,何況今天還有祓除的儀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清明時節長沙城的熱鬧景象,通過對比繁華與戰亂,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厭倦。詩中「著處繁花務是日」與「干戈未息苦離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無奈。杜甫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沉的情感,將個人的悲歡與時代的滄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現了其詩歌的深刻內涵和藝術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