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

· 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樑。 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衆星尚爭光。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翳翳(yì yì):昏暗的樣子。
  • 征衣裳:旅行的服裝。
  • 未卜:無法預知。
  • 曾城:高大的城牆。
  • 填華屋:裝飾華麗的房屋。
  • 季冬: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 喧然:熱鬧非凡。
  • 名都會:著名的城市。
  • 間笙簧:笙和簧是古代的樂器,這裏指音樂聲。
  • 信美:確實美麗。
  • 無與適:無處可去。
  • 側身:轉身。
  • 川梁:河上的橋樑。
  • 杳茫茫:遙遠而模糊。
  • 羈旅:旅居他鄉。

翻譯

昏暗的夕陽照在我的旅行服裝上。我行走過不同的山川,忽然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每當遇到新的面孔,我都無法預知何時能回到故鄉。大江向東流去,而我這個遊子離開家鄉的日子越來越長。高大的城牆內,裝飾華麗的房屋林立,冬天的樹木依然蒼翠。這個著名的城市非常熱鬧,到處是吹簫和笙的音樂聲。這裏確實美麗,但我卻無處可去,只能轉身望着河上的橋樑。鳥兒在夜晚各自歸巢,而我的故鄉卻遙遠而模糊。初升的月亮並不高,衆星還在爭相發光。自古以來,人們都有旅居他鄉的經歷,我又何必過於哀傷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成都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旅途的感慨。詩中,「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描繪了夕陽的昏暗和旅人的孤獨,而「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則抒發了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詩的結尾,「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雖然表達了一種自我安慰,但仍難掩內心的哀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沉與韻味。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