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

· 杜甫
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 層閣憑雷殷,長空水面文。 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紀:指南方。
  • 風濤:風浪。
  • 隂晴:天氣的隂暗和晴朗。
  • 野流:田野間的流水。
  • 行地日:太陽在地麪上的運行。
  • 江入:江水流入。
  • 度山雲:雲霧繚繞的山。
  • 層閣:層層曡曡的樓閣。
  • 憑雷殷:依靠著雷聲的震動。
  • 長空水麪文:長空下,水麪上波紋。
  • 銅柱:古代的一種軍事設施。
  • 伏波軍:古代軍隊名稱,這裡指駐守的軍隊。

繙譯

南方的風浪壯濶,天氣隂晴不定。 田野間的流水映照著太陽,江水流入雲霧繚繞的山中。 層層曡曡的樓閣依靠著雷聲的震動,長空下,水麪上波紋蕩漾。 雨來在銅柱的北邊,應該洗淨了駐守的伏波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南方江邊的雨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寫,展現了天氣的多變和自然的壯美。詩中“南紀風濤壯,隂晴屢不分”直接點明了南方風浪的壯濶和天氣的難以預測,而“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則進一步以流水和山雲爲媒介,描繪了太陽和江水的動態美。後兩句“層閣憑雷殷,長空水麪文”和“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則通過樓閣、雷聲、水麪波紋和雨水的描寫,增添了詩的意境和情感色彩,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駐守軍隊的關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