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漲
當時浣花橋,溪水才尺餘。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車。
秋夏忽泛溢,豈惟入吾廬。
蛟龍亦狼狽,況是鱉與魚。
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馬嘶未敢動,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東麻,散亂牀上書。
不意遠山雨,夜來複何如。
我遊都市間,晚憩必村墟。
乃知久行客,終日思其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浣花橋:位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上的一座橋。
- 尺餘:一尺多,形容溪水很淺。
- 明可把:明亮得可以抓取,形容白石清晰可見。
- 行車:車輛行駛。
- 泛溢:溢出,氾濫。
- 狼狽:形容處境困難,窘迫。
- 跬步:半步,形容距離很短。
- 填淤:淤泥堆積。
- 不意:沒想到,意外。
- 晚憩:晚上休息。
- 村墟:村莊。
- 久行客:長時間在外旅行的人。
翻譯
當時在浣花橋上,溪水只有一尺多深。 白石清晰可見,溪水中還有車輛行駛。 秋天和夏天溪水突然氾濫,不僅淹沒了我的家。 連蛟龍也感到窘迫,何況是鱉和魚呢。 現在早晨已經過半,回家的路只能慢慢走。 馬兒嘶鳴不敢前進,因爲前面有深深的淤泥。 屋子東邊的麻草青青,牀上的書散亂不堪。 沒想到遠山的雨,夜裏又來了,怎麼辦呢。 我在都市間遊蕩,晚上休息必定選擇村莊。 這才知道長時間在外旅行的人,整天都在思念自己的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浣花溪邊的所見所感。詩中,杜甫通過對浣花溪水位的變化,以及周圍環境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災害的無奈和對家園的思念。詩的前半部分寫溪水氾濫,後半部分則寫自己在外遊蕩的孤獨和對家的渴望。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樸實,展現了杜甫深沉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