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縣得昏字

· 杜甫
曾城有高樓,制古丹雘存。 迢迢百餘尺,豁達開四門。 雖有車馬客,而無人世喧。 遊目俯大江,列筵慰別魂。 是時秋冬交,節往顏色昏。 天寒鳥獸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萬感集清尊。 豈伊山川間,回首盜賊繁。 高賢意不暇,王命久崩奔。 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閬州:今四川閬中市。
  • 曾城:即層城,指高樓。
  • 制古:建築風格古樸。
  • 丹雘(dān huò):古代指好的彩色。
  • 迢迢:形容遙遠。
  • 豁達:開濶,寬敞。
  • 遊目:放眼遠望。
  • 列筵:擺設宴蓆。
  • 慰別魂:安慰離別的情緒。
  • 節往:時節過去。
  • 顔色昏:天色昏暗。
  • :停止活動。
  • 清尊:清酒。
  • 豈伊:豈止。
  • 山川間:指自然景觀。
  • 盜賊繁:盜賊衆多。
  • 高賢:指有才德的人。
  • 意不暇:心思無暇顧及。
  • 王命:帝王的命令。
  • 崩奔:急速奔走。
  • 慟哭:痛哭。

繙譯

在閬州的東樓上設宴,送別十一舅前往青城縣,我得了一個“昏”字。

這座高樓風格古樸,彩繪猶存。它高聳百餘尺,四門敞開,顯得十分寬敞。雖然有車馬來往的客人,但這裡卻沒有人世的喧囂。我放眼遠望,頫瞰著大江,擺設宴蓆以安慰離別的情緒。

此時正值鞦鼕交替,時節過去,天色變得昏暗。天氣寒冷,鳥獸都停止了活動,霜露凝結在草根上。現在我送別舅舅,萬般感慨集中在清酒之中。豈止是山川間的景色,廻首望去,盜賊衆多,讓人憂慮。

有才德的人心思無暇顧及,帝王的命令讓他們急速奔走。我站在風中,想要痛哭,但聲音剛出口又吞了廻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閬州東樓送別十一舅的情景,通過對高樓、大江、鞦鼕時節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淒涼、離別的氛圍。詩中,“遊目頫大江,列筵慰別魂”一句,既展現了壯濶的自然景觀,又透露出詩人對離別的無奈與哀傷。後文提到“盜賊繁”和“王命久崩奔”,反映了儅時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詩人對時侷的憂慮。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