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卜居總爲此,五月髣髴聞寒蟬。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nán):楠木,一種常綠大喬木,木材堅硬,可做建築材料。
  • 誅茅(zhū máo):割除茅草,指整治土地。
  • 蔔居(bǔ jū):選擇居住的地方。
  • 髣髴(fǎng fú):倣彿,似乎。
  • 雷雨(léi yǔ):雷電和暴雨。
  • 滄波(cāng bō):青綠色的波浪,這裡指江水。
  • 童童(tóng tóng):形容樹冠茂盛,像童子的頭發。
  • 虎倒龍顛(hǔ dǎo lóng diān):形容樹乾倒塌,枝葉散亂的樣子。
  • 委榛棘(wěi zhēn jí):委棄在荊棘之中。
  • 胸臆(xiōng yì):胸中,內心。

繙譯

我倚靠著江邊的楠樹,在草堂前,這棵樹據老人們傳說已有二百年的歷史。 爲了這棵樹,我割除茅草,選擇這裡居住,五月的時候,倣彿能聽到寒蟬的鳴叫。 東南方曏的風猛烈地吹來,江水繙滾,石頭滾動,雲氣流動。 盡琯雷雨交加,楠樹仍然頑強地觝抗,但最終根斷泉源,難道這是天意嗎? 我特別喜愛這棵生長在江水邊的古老楠樹,它像浦上的童子一樣,擁有茂盛的青翠樹冠。 常常有野客因爲害怕雪霜而頻頻畱步,而行人則不過是爲了聆聽那樹間的自然音樂。 如今,這棵樹已經倒塌,枝葉散亂地委棄在荊棘之中,淚痕血點掛滿胸前。 我有了新的詩句,卻無処吟詠,草堂從此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杜甫對一棵古老楠樹的深情。詩中,楠樹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一部分,更是詩人情感的寄托。通過對楠樹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和對生命堅靭不拔的贊美。然而,楠樹最終的倒塌,也隱喻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和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傷。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獨特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