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 · 新豐折臂翁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鬚皆似雪。
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
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
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
慣聽棃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
無何天寶大徵兵,戸有三丁點一丁。
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行。
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
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孃夫別妻。
皆云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搥折臂。
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雲南。
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
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
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
拼音
譯文
新豐有個八十八歲的老人,頭髮、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樣白。他的右臂已經斷了,衹得將左臂搭在他玄孫的肩上,由他的玄孫扶著嚮店前走來。我問他右臂折斷有多久了,又問他是因何折斷的。他説:“我的籍貫就在新豐縣,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沒有遭遇過戰爭,經常欣賞梨園子弟的歌唱演奏,連什麽是旗槍和弓箭都不知道。誰知不久就赶上了天寶年間朝廷的大徵兵,有三個成年男子的家庭,就要抽取一個當兵。抽取這些壯丁以後,要驅赶著他們去哪兒呢?要在五月裏遠征萬里之外的雲南。聽説雲南有一條瀘水,夏季椒花凋謝之時,瀘水就會烟瘴彌漫。大軍徒步渡河的時候,河水會熱得像滾湯一樣,渡不過十個人就會有二三個死掉。當時村裏到處都是兒子告別爹娘、丈夫告別妻子那哀痛的哭聲。大家都説,前後幾次遠征雲南的人足有千千萬萬,卻沒有一個能活著回來!我那年二十四歲,名字也在兵部徵兵的名册之中。我不敢讓人知道,趁著夜深的時候,偷偷地用一塊大石頭捶斷了自己的右臂。於是,我就因爲旣不能拉弓也不能搖旗,得以避免被遠征雲南。我不是感覺不到傷筋碎骨的痛苦,衹是希望能够在選徵兵丁時被淘汰,從而畱在家鄉。這條胳膊已經折斷了六十年,我雖然殘廢了一肢,但保全了性命。如今每逢颳風下雨的寒夜,我的斷臂都使我疼得徹夜難眠,但我不但不後悔,還爲自己能够活到現在而欣喜。否則我也會死在瀘水旁,連屍骨都沒人收,衹能成爲身死雲南的望鄉鬼,在萬人墳裏呦呦地哭號。”這個老人的話,你一定要認眞地聽一聽。你難道沒聽説過,開元年間的宰相宋璟,爲了避免邊將窮兵黷武而不賞邊疆的戰功?你難道也沒聽説過,天寶年間的宰相楊國忠,爲了得到皇帝的恩寵而鼓勵徵戰?等不到建立戰功,人民就會怨恨四起,若是不信,就請問問新豐的折臂老人吧。
注釋
新豐折臂翁:一作「折臂翁」。
新豐:縣名。故城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
玄孫:孫子的孫子。
左臂憑肩:左臂扶在玄孫肩上。
來:以來。
致:招致。
因緣:緣故。
聖代:聖明時代。折臂翁大槪生於開元中期,幷在開元後期度過靑少年階段。開元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故稱「聖代」。
慣聽棃園歌管聲:一作「唯聽驪宮歌吹聲」。
梨園:玄宗時宮庭中教習歌舞的機構。新豐是驪山華清官所在地,所以老翁能聽到宮中飄出的音樂。
無何:無幾何時,不久。
雲南:此處指南詔。
瀘水:今雅礱江下遊及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的一段江流。
瘴煙:即瘴氣,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山林間因濕熱蒸發而産生的一種能致人疾病的氣體。
徒涉:蹦水步行。湯:滾開的水。
兵部:唐尙書省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選用、考查,以及有關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牒:文書。此處指徵兵的名册。
將:介詞,以,用。
槌(chuí):通「撾」,捶,敲擊。
簸(bǒ):搖動。
且圖:苟且圖得。
此臂折來:一作「臂折以來」。
呦呦(yōu yōu):形容鬼哭的聲音。
「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句:作者自注:「雲南有萬人冢,即鮮於仲通、李宓曾覆軍之所也。」按萬人冢在南詔都城太和(今雲南省大理縣)現在尙存。
宋開府:指宋璟(jǐng),開元時賢相,後改授開府儀同三司。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句:作者自注:「開元初,突厥數寇邊,時天武軍牙將郝靈荃(quán)出使,因引鐵勒回鶻部落,斬突厥默啜(chuò),獻首於闕下,自謂有不世之功。時宋璟爲相,以天子少年好武,恐徼功者生心,痛抑其賞。逾年,始授郎將。靈荃遂慟哭嘔血而死也。」
楊國忠: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拜相。
「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句:作者自注:「天寶末,楊國忠爲相,重結閣羅鳳之役,募人討之,前後發二十餘萬眾,去無返者。又捉人連枷赴役,天下怨哭,人不聊生,故祿山得乘人心而盜天下。元和初,折臂翁猶存,因備歌之。」
序
《新豐折臂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爲《新樂府》組詩五十首中的第九首。此詩通過一位新豐折臂老人之自述,譴責唐玄宗對南詔國進行的不義戰爭。詩人勸諭執政者,當以歷史教訓爲戒,傾聽百姓「邊功未立生人怨」之呼聲,勿再尋衅恣事,邀取邊功。此詩含蓄地揭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所在,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白居易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所作的《新樂府》五十篇,明确説明是「爲君、爲臣、爲民、爲物、爲事而作,不爲文而作也」(《新樂府序》)。這首詩題下原有小序:「戒邊功也。」公開聲明此詩旨在譴責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公元756)年間的窮兵黷武。南詔是在雲南大理一帶建立的白族少數民族政權。開元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封南詔王閣邏鳳爲雲南王。天寶九載(公元750年),雲南太守張虔陀因侮辱閣邏鳳,挑起戰爭。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攻打南詔,大敗。楊國忠當政,派劍南留守李宓繼續用兵,又遭全軍覆沒。李唐王朝前後死傷士兵二十餘萬人,國力大傷。安祿山得以乘機起兵,發動叛亂。從此,一度繁榮富強的唐帝國徹底走嚮衰退。詩人有感於此,寫下了這首沉痛激憤的《新豐折臂翁》。
賞析
此詩寫了一位在天寶年間逃過兵役的老人,當時,宰臣「欲求恩幸立邊功」,發動對南詔的戰爭,無數被強徵去當兵的人冤死異鄉,這位老人「偷將大石捶折臂」,纔留得殘命。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卻以欣喜口吻自慶僥幸,讓人讀來更覺得悲哀,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目的不僅在記敍一樁往事,而是反映出戰爭帶給廣大人民的無窮苦難。
此詩可分爲三段。第一段自首句至「兼問致折何因緣」,主要是描繪折臂翁的外觀形象,幷嚮第二段過渡。第二段是全詩的主體,自「翁云貫屬新豐縣」至「萬人冢上哭呦呦」,長達三十四句。此段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敍事,不僅使詩産生了眞切自然之感,而且增強了詩敍事內容的可信程度。第三段自「老人言,君聽取」至結束,詩人又直接出面,發表議論。
這位老人的籍貫屬於原來的新豐縣。他本是幸運的,因爲他生逢聖明的朝代,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開元時期度過了美好的靑少年時代;他不懂得旗槍弓箭爲何物,而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管弦之聲。可是好景不長,天寶時期,雲南一帶烽煙四起,朝廷大肆抽丁,在凄慘的哭泣聲中,兒子告別母親,丈夫告別了妻子。因爲他們聽説雲南瀘水一帶,瘴氣迷漫,更何況還要徒步渡過那熱如沸湯的大河呢!據説前後奔赴戰場者,沒有一個能活著回來。這一年,他二十四歲。很不幸,徵兵的名册上赫然列著他的名字。夜深人靜,他偷偷地用石頭將自己的手臂砸斷。從此他變成了殘廢,但也由此逃脫了遠征雲南之苦。作爲一個斷臂的殘廢人,他是不幸的,因爲六十年來,傷痛時肘折磨著他;但他從未後悔,因爲他又是幸運的,他沒有做雲南萬人冢上的望鄉鬼,他畢竟還活著,雖然活得幷不舒服。
作品最後一段「老人言,君聽取」云云,旗幟鮮明地表白了自己的觀點。開元時的賢相宋璟,爲了防止邊將爲邀功而濫用武力,對於殺敵有功的天武軍牙將郝靈佺幷沒有論功行賞,僅在次年授他爲郎將,這樣做防止了與少數民族的糾紛,保證了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之流爲達到個人邀功固寵的卑鄙目的,不惜開邊尋衅,視數十萬人的性命爲兒戲,驅赶他們到環境極爲惡劣的邊遠地區去作戰,造成千萬個家庭的悲劇,也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作者把宋璟與楊國忠作了鮮明的對比,其褒貶傾嚮不言自明。他對宋璟的行爲是贊賞的,他反對不義戰爭,希望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顯示出詩人的寛大胸襟和善良的願望。
此詩在結構上很有特色,完全符合詩人《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應。在表達作者的主觀傾向時,仍不忘以新豐折臂翁的悲慘遭遇作爲富有説服力的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