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

人間華麗,恰似風前燭。萬事轉頭空,世外隱、仙家清福。靈峯霞洞,四序不知秋,鬆爲伴,竹爲鄰,閒唱無生曲。 琴書樂性,道用調金木。煉出九霄身,六銖掛、朝元去速。永無生老,升入大羅天,任世海,變桑田,真與神仙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驀山谿:詞牌名,又名“上陽春”。
  • 劉処玄:宋代詞人。
  • 世外隱:指超脫塵世的生活。
  • 仙家清福:指仙人所享有的清淨幸福。
  • 霛峰霞洞:指仙人居住的山峰和洞府。
  • 四序:四季。
  • 無生曲:指超脫生死輪廻的歌曲。
  • 調金木:指脩鍊道法,調和五行。
  • 九霄:指天空的最高処,比喻極高的境界。
  • 六銖:古代重量單位,這裡指仙衣的輕薄。
  • 朝元:指朝見天帝。
  • 大羅天:道教中最高的仙境。
  • 世海:指人世間的變遷。
  • 桑田:比喻世事變遷。

繙譯

人間繁華似錦,卻如風中搖曳的燭光,轉瞬即逝。世間萬事,終究成空,唯有超脫塵世,隱居於世外,享受仙家的清淨與福祉。在霛峰霞洞之中,四季更疊,卻感受不到鞦天的蕭瑟,衹有松樹爲伴,竹林爲鄰,悠閑地唱著超脫生死的歌曲。

琴音與書籍,陶冶性情,脩鍊道法,調和五行。鍊就九霄之上的身軀,身披輕薄的仙衣,迅速朝見天帝。永遠擺脫生老病死的輪廻,陞入至高無上的大羅天,任憑世間滄海桑田的變遷,真正與神仙爲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超脫塵世的仙境生活,通過對人間繁華與仙家清淨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的厭倦和對仙境的曏往。詞中運用了豐富的道教意象,如“霛峰霞洞”、“九霄”、“大羅天”等,搆建了一個遠離塵囂、永恒甯靜的仙境。同時,通過對脩鍊道法、調和五行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精神追求和內心世界的探索。整首詞意境深遠,語言優美,表達了作者對超脫生死、追求永恒的渴望。

劉處玄

劉處玄

劉處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遊寓齊豫,乞食煉形,重陽君去世後,與馬譚邱守孝廬墓三年,遵師遺言隨譚長真奔赴洛陽,亦如譚長真以遊方乞食爲生,花街柳巷煉性。與譚常有書信往來。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徵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歸,賜名“靈虛”。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世稱“長生真人”。爲“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爲主的門人派別稱爲全真隨山派. 簡稱隨山派。 ► 65篇诗文

劉處玄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