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謠其三枯桑
枯桑枯桑,徒爲我薪。
煮石弗糜,曷以食人?
廩發於官,我命乃續。
誰其主之?
伊人如玉。
伊人如玉,孚及豚魚。
詔我婦子,償粟勿渝。
厥粟固償,厥德靡忘。
我懷伊人,於羹於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枯桑:乾枯的桑樹。
- 徒:僅僅,衹是。
- 薪:柴火。
- 煮石弗糜:煮石頭不能成爲粥。弗,不;糜,粥。
- 曷:何,怎麽。
- 食人:供養人。
- 廩發於官:由官府發放糧食。廩,糧倉。
- 迺續:才能繼續生存。
- 主之:主持,負責。
- 伊人如玉:那個人如玉一般純潔美好。伊人,那個人。
- 孚及豚魚:信義普及到小豬和魚。孚,信義。
- 詔我婦子:告訴我妻子和孩子。詔,告訴。
- 償粟勿渝:償還糧食不可改變。渝,改變。
- 厥德靡忘:他的恩德永不忘。厥,他的。
- 於羹於牆:在湯中,在牆上,意指無処不在,時刻懷唸。
繙譯
枯桑啊枯桑,你僅僅能成爲我的柴火。 煮石頭怎能成爲粥,又怎能供養人呢? 衹有官府發放的糧食,我的生命才能繼續。 是誰在主持這一切呢? 那個人如玉一般純潔美好。 那個人的信義普及到小豬和魚。 他告訴我妻子和孩子,償還糧食的承諾不可改變。 雖然糧食已經償還,但他的恩德我永不忘。 我時刻懷唸那個人,無論是在湯中還是在牆上。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枯桑的形象,表達了生活的艱辛和對官府救濟的依賴。詩中“伊人如玉”形容了主持救濟的官員的美好品質,而“孚及豚魚”則強調了其信義之廣。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這位官員深深的感激和懷唸,將其恩德比作無処不在的湯和牆,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對恩人的無盡思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