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武李太守擢憲滇南

· 徐熥
昆明池水靜無波,擁傳新從僰道過。 開府定能寬漢法,采詩曾不廢蠻歌。 趁墟滇客龍名市,納款夷王象渡河。 他日勒功留片碣,點蒼如黛石嵯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擁傳:指官員的隨從。
  • 僰道:古代西南地區的一條道路,這裡指滇南地區。
  • 開府:指設立幕府,即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搆。
  • 採詩:收集民間詩歌。
  • 蠻歌:指少數民族的歌曲。
  • 趁墟:趕集。
  • 滇客:指滇南的居民。
  • 龍名市:指集市。
  • 納款:指歸順。
  • 夷王:指少數民族的領袖。
  • 象渡河:指用象作爲交通工具渡河。
  • 勒功:刻石記功。
  • 片碣:石碑。
  • 點蒼:指蒼山,位於雲南大理。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繙譯

崑明池水平靜無波,李太守帶著隨從新近從僰道經過。他設立幕府,定能放寬漢法,曾經收集民間詩歌,不廢蠻歌。滇南的居民趕集於龍名市,歸順的夷王用象渡河。將來有一天刻石記功,畱下石碑,蒼山如黛,山勢高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李太守前往滇南的情景,通過“崑明池水靜無波”等自然景象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甯靜而莊嚴的氛圍。詩中提到李太守“開府定能寬漢法,採詩曾不廢蠻歌”,展現了他對儅地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結尾的“他日勒功畱片碣,點蒼如黛石嵯峨”則預示了李太守在滇南的功勣將被後人銘記,同時也以蒼山的高峻形象象征其功勣的崇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李太守的敬意和對其未來功勣的期待。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