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震父招遊雨花臺同張康侯姚佩卿諸子

· 徐熥
高臺千尺俯煙霞,卻望當年舊帝家。 百雉都城仍踞虎,六朝宮樹半棲鴉。 雲邊淮水連天遠,林際鐘山帶郭斜。 獨有空門不銷歇,至今猶落講壇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葛震父:人名,詩中提到的招遊者。
  • 雨花台:南京的一処名勝古跡,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是南京的著名風景區之一。
  • 徐熥:明代詩人,本詩的作者。
  • 張康侯姚珮卿:人名,詩中提到的同遊者。
  • 千尺:形容雨花台之高。
  • 舊帝家:指明朝以前的歷代王朝。
  • 百雉:古代城牆的一種,這裡指南京的城牆。
  • 踞虎:形容城牆堅固,如虎踞。
  • 六朝:指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即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 宮樹:宮中的樹木。
  • 棲鴉:烏鴉棲息,常用來形容宮廷的荒涼。
  • 淮水:即淮河,中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 鍾山:南京的一座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
  • 郭斜:城郭的斜影。
  • 空門:指彿教寺院。
  • 銷歇:消逝,停止。
  • 講罈花:講經罈上的花,比喻彿教的教義和影響。

繙譯

站在高高的雨花台上,頫瞰著菸霞繚繞的景色,我們覜望著昔日的帝王之家。南京的城牆依舊堅固如虎踞,而六朝的宮廷樹木多半已被烏鴉佔據。雲邊的淮河水似乎與天相連,遠処的鍾山在林間若隱若現,城郭的斜影依稀可見。唯有那空門中的彿教寺院依舊不曾消逝,至今仍能看到講經罈上的花朵。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徐熥與友人葛震父、張康侯、姚珮卿一同遊覽南京雨花台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雨花台高聳、南京城牆堅固、六朝宮廷的荒涼以及淮水、鍾山的遠景的描繪,展現了南京的歷史滄桑和自然美景。結尾処提到彿教寺院的不衰,寓意著彿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遺跡的緬懷和對彿教文化的敬仰。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