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元日

· 徐熥
平明曙色亂春煙,獨對東風意惘然。 蓂葉乍開堯砌上,椒花先獻佛燈前。 忽聞爆竹迎新歲,愧飲屠蘇後少年。 莫道清霜隨臘盡,只愁飛入鬢毛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甲午:古代用干支紀年,甲午年即指某一個甲午年。
  •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 曙色:黎明的天色。
  • 春煙:春天早晨的霧氣。
  • 惘然:失意的樣子。
  • 蓂葉:傳說中堯時的瑞草,這裏指元旦時貼在門上的桃符。
  • 堯砌:堯的宮殿臺階,比喻高貴的場所。
  • 椒花:花椒的花,古人常用來獻祭。
  • 佛燈:供奉在佛前的燈。
  • 爆竹:古時用火燒竹,畢剝有聲,稱爲爆竹,用以驅鬼。後來演變成現在的鞭炮。
  • 屠蘇:一種酒,古人在元旦時飲用,據說可以辟邪。
  • 清霜:比喻白髮。
  • 臘盡:臘月結束,即年末。

翻譯

天剛亮時,春天的霧氣繚繞,獨自對着東風感到失意。 門上貼着的桃符彷彿在堯的宮殿臺階上剛剛展開,花椒花首先獻在佛前的燈下。 忽然聽到爆竹聲迎接新年的到來,感到慚愧的是,我這個年紀的人還在喝屠蘇酒。 不要說清霜隨着臘月結束而消失,我只擔心它飛入我的鬢髮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旦早晨的景象,通過「春煙」、「東風」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朦朧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蓂葉」、「椒花」等細節,反映了節日的傳統習俗,而「爆竹」、「屠蘇」則增添了新年的喜慶氣氛。末句以「清霜」比喻白髮,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憂慮,增添了詩的深沉感。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