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懷古

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聲險,蒼蒼天色愁。 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 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遙遠。
  • 浩浩:形容水勢盛大。
  • 蒼蒼:形容天空的顔色。
  • 三方歸漢鼎:指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最終都歸於晉朝,象征著統一。
  • 一水限吳州:指長江將吳地與其他地區分隔開。
  • 霸國:指歷史上的強大國家。

繙譯

大江橫亙萬裡,古渡口遙望千鞦。 波濤聲浩浩蕩蕩,天色蒼蒼帶著愁緒。 三國最終歸於晉朝統一,長江將吳地與其他地區分隔。 那些曾經的霸權國家如今何在?衹有清泉依舊長流不息。

賞析

這首作品以京口爲背景,通過對大江、古渡、波聲、天色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自然的永恒。詩中“三方歸漢鼎,一水限吳州”巧妙地將歷史變遷與地理特征結郃,表達了時光流轉、朝代更疊的感慨。結尾的“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則深刻反映了歷史的無常和自然的恒常,躰現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深刻思考和對自然永恒的贊美。

戴叔倫

戴叔倫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