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句
行路易,行路易,內外中間依本智。本智無情法不生,無生即是入正理。
非色非心放一光,空裏優曇顯心地。名爲智,智爲尊,心智通同達本源,萬物同歸不二門。
有非有兮理常存,無非無兮無有根。未來諸佛亦如是,現在還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無別道,佛佛相授至今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本智:指根本的智慧,即超越世俗認識的佛性智慧。
- 無生:佛教術語,指一切法無生無滅,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真理。
- 非色非心:指超越物質(色)和精神(心)的存在,是佛教中對於真實本性的描述。
- 空:佛教中的「空」不是「無」,而是指萬物無自性,依賴因緣而生。
- 優曇:即優曇婆羅花,佛教中象徵着稀有和珍貴。
- 心地:指內心的本質或境界。
- 不二門:指佛教中的「不二法門」,即超越二元對立的真理。
- 有非有:指存在與非存在的辯證關係。
- 無非無:指非存在與存在的辯證關係。
- 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
翻譯
行走於道路是容易的,行走於道路是容易的,無論內外中間都依賴於根本的智慧。這種智慧超越情感,法不生,無生即是進入正確的道理。
它既非物質也非精神,釋放出一種光芒,在空中優曇花顯現出內心的本質。這被稱爲智慧,智慧是尊貴的,心智相通,共同達到本源,萬物最終歸於同一真理。
存在與非存在,其道理常存,非存在與存在,其根源無定。未來的諸佛也是如此,現在的我們與古代的世尊無異。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沒有不同的道路,佛佛相傳,至今仍在傳播。
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龐蘊的作品,深刻闡述了佛教的智慧和真理。詩中強調了「本智」的重要性,即根本的智慧,它是超越世俗情感和物質的精神力量。通過「無生」、「非色非心」等概念,詩人表達了佛教對於真實本性的理解,即萬物無自性,依賴因緣而生。詩中還提到了「不二門」,強調了佛教中超越二元對立的真理。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體現了佛教哲學的深邃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