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無貪勝佈施,無癡勝坐禪。
無瞋勝持戒,無念勝求緣。
盡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
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
不忌黑闇女,不求功德天。
任運生方便,皆同般若船。
若能如是學,功德實無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偈 (jì):佛教中的一種詩歌形式,通常用於表達佛教教義或修行心得。
- 無貪:沒有貪慾。
- 佈施 (bù shī):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指慷慨給予,幫助他人。
- 無癡:沒有愚癡。
- 坐禪 (zuò chán):佛教修行的一種方式,通過靜坐冥想來達到精神上的淨化和覺悟。
- 無瞋:沒有憤怒。
- 持戒 (chí jiè):遵守佛教的戒律。
- 無念:沒有雜念。
- 求緣:追求因緣,指刻意尋求外在的因緣條件。
- 凡夫:指普通人,未覺悟者。
- 安樂:平靜快樂。
- 向火坐:靠近火堆坐着取暖。
- 黑闇女:比喻無明(無知)和煩惱。
- 功德天:比喻追求功德的行爲。
- 任運:隨緣,順其自然。
- 般若 (bō rě):智慧,特別是指佛教中的大智慧。
- 般若船:比喻智慧能引導人渡過生死苦海。
翻譯
沒有貪慾勝過慷慨佈施,沒有愚癡勝過靜坐冥想。 沒有憤怒勝過遵守戒律,沒有雜念勝過追求因緣。 完全理解普通人的行爲,夜晚便能安然入睡。 寒冷時靠近火堆取暖,火本身並沒有煙。 不忌諱無明和煩惱,不追求功德的行爲。 隨緣自然地生活,所有的方便都是智慧的船。 如果能這樣學習,功德實在是無邊無際。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對比「無」與「有」的狀態,強調了佛教修行中的內在精神狀態的重要性。詩中「無貪」、「無癡」、「無瞋」、「無念」分別與「佈施」、「坐禪」、「持戒」、「求緣」相對比,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在的行爲,而在於內心的清淨和覺悟。詩的後半部分通過日常生活的例子,如「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來闡述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是智慧的體現,能夠引導人們達到真正的解脫。整首詩偈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