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三首
註釋
- 灌頂:佛教中的一種儀式,指以水澆頭,象徵洗去罪孽,獲得清淨。
- 醍醐:佛教中指最純淨的乳製品,比喻最高的佛法或智慧。
- 呂梁之水:指呂梁山區的河流,這裏形容水流湍急。
- 掛飛流:形容水流如飛一般急速下落。
- 黿鼉蛟蜃:古代傳說中的水生動物,這裏泛指各種水怪。
- 恃險:依賴險要的地形。
- 竹帛: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簡和絲綢,這裏指歷史記載。
- 占城草:指牛羊在城池的廢墟上吃草,象徵着昔日的繁華已成過去。
翻譯
你難道沒看見,少年時的頭髮如同雲朵般濃密,年輕時如同雲朵般旺盛,而到了老年則如同雪一般白。誰能想到,有一種叫做醍醐的灌頂之水,能使人頭腦清涼,不再發熱。
呂梁山的水流如飛瀑般懸掛,那些傳說中的水怪如黿鼉蛟蜃都不敢在其中游動。少年時依賴險要的地形,如同走在平地上一般,獨自一人,手持長劍,傲立於清秋之中。
行路難,行路難,曾經的少年,如今已老。前朝的歷史記載都已成空,日暮時分,牛羊在城池的廢墟上吃草。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少年與老年的不同境遇,表達了人生易老、時光易逝的感慨。詩中「少年頭上如雲發,少壯如雲老如雪」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變化,而「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則借用佛教的意象,暗示了尋求心靈清涼的願望。後文通過呂梁之水與少年的對比,展現了青春的勇敢與無畏,但最終「行路難,行路難」的重複,以及「昔少年,今已老」的哀嘆,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歷史的虛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人生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註釋
- 灌頂: 頭頂澆淋液體,佛教中用來比喻高深的教義或智慧的啓示。
- 醍醐: 奶製品中上等的乳酪,比喻高妙的智慧或精華。
- 黿鼉蛟蜃: 四種水中的生物,黿是大鱉,鼉是揚子鱷,蛟是蛟龍,蜃是海市蜃樓,泛指水中兇猛或奇特的生物。
- 竹帛: 古代書寫材料,竹簡和絲帛,借指史書或功業。
翻譯
你沒看見少年時滿頭烏黑如雲的秀髮,青年時活力四溢就像烏雲翻滾,而到了老年卻白髮如雪。誰能想到,智慧如醍醐般從頭頂灌下,能讓人心靈保持清明,不受世俗困擾。
呂梁江水奔騰直下,兇猛的黿鼉蛟蜃都不敢輕易遊弋。年輕時人們憑藉勇氣把險峻之地視若平地,手握長劍獨自面對秋日的清寒。
道路艱難,道路艱難,昔日的少年如今已老去。過去的功名利祿都成了過眼雲煙,夕陽西下,只有牛羊悠閒地啃食着城牆邊的草。
賞析
顧況的《行路難》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人生的三個階段:青春的活力、壯年的豪情與老年的淡然。詩中通過比喻和對比,形象地展示了生命從充滿活力到沉穩內斂的過程。"灌頂有醍醐"寓意智慧的洗禮,"呂梁之水掛飛流"則象徵着生命的激流勇進。同時,詩人也揭示了歷史的無情,曾經的功業最終都將歸於平凡,只剩下自然的寧靜與生活的平淡。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表達了人生哲理和時間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