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八十隨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諦及三乘,同一無生智。
名爲一合相,非是人同類。
凡夫共佛同,一體無有異。
若論心與境,懸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緣遍天地。
常懷三毒心,損他將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惡無有二。
蠢動諸衆生,心同一子地。
六識空無生,六塵將佈施。
意根成妙覺,七識平等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八十隨形好:指佛的八十種細微的美好特徵。
- 相有三十二:指佛的三十二種顯著的特徵。
- 四諦:佛教中的苦、集、滅、道四真理。
- 三乘:指佛教中的聲聞、緣覺、菩薩三種修行途徑。
- 無生智:指超越生死的智慧。
- 一合相:指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性。
- 三毒心:指貪、嗔、癡三種煩惱。
- 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界刺激。
- 意根:指意識的根源。
- 妙覺:指高度的覺悟。
- 七識:指第七識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根源。
- 平等智:指認識到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的智慧。
翻譯
佛有八十種隨形的美好特徵,以及三十二種顯著的特徵。四諦和三乘,都指向同一超越生死的智慧。這被稱爲一切法因緣和合的相,不是指與人類相同。凡夫與佛實際上是同一體,沒有本質的不同。但若論及心與境,它們之間有着懸殊的差異。凡夫常常陷入妄想,攀緣於天地間的一切。他們常懷貪、嗔、癡三種煩惱,損害他人以利自己。而佛心則常懷慈悲,對善惡沒有分別。所有衆生,無論多麼微小,其心都如同對待自己的獨子一樣。六識歸於空無生,六塵則被用來佈施。意根達到高度的覺悟,第七識末那識則成就了平等無差別的智慧。
賞析
這首詩偈深刻闡述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即衆生與佛的本質相同,但心境與行爲卻有天壤之別。詩中通過對比凡夫與佛的心態和行爲,強調了慈悲與智慧的重要性。詩偈的語言簡潔而富有哲理,通過具體的佛教術語,如「四諦」、「三乘」、「無生智」等,傳達了深奧的佛教思想。整體上,這首詩偈是對佛教修行目標和方法的精煉表達,旨在引導讀者超越世俗的煩惱,追求心靈的覺悟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