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
聞道無相理,心執不生疑。
五歲更不長,祇作阿孩兒。
將拳口裏咬,百年不肯離。
假花雖端正,究竟不充飢。
都緣癡孩子,不識是權宜。
如來無相理,有作盡皆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詩偈:佛教中的一種詩歌形式,用於表達佛教教義或修行心得。
- 無相理:佛教中的一個概念,指事物的本質是空無自性,沒有固定的形態或屬性。
- 權宜:指爲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臨時或變通的措施。
翻譯
有人懂得知識,有人瞭解是非。 聽聞了無相的道理,心中卻仍然固執不生疑惑。 五歲的孩子不再長大,只是像嬰兒一樣。 把拳頭放在嘴裏咬,一輩子都不肯放開。 假花雖然看起來端正,但終究不能充飢。 都是因爲那些愚癡的孩子,不懂得這是權宜之計。 如來揭示的無相真理,有所作爲的都是錯誤的。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比喻和對比,深刻地闡述了佛教中的「無相」教義。詩中,「無相理」是核心概念,強調事物的本質是空無自性,不應執着於外在的形態或屬性。詩人通過描述一個五歲孩子執着於咬拳頭的形象,比喻那些雖然聽聞了無相理,但心中仍然固執的人。詩的最後兩句直接指出,真正的真理是無相的,任何有形的作爲都是錯誤的,強調了超越形態,追求本質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