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彌:佛教中的神山,象徵世界中心。
- 頹:倒塌。
- 五嶽:中國古代的五大名山,象徵着中國的山脈。
- 竭:乾涸。
- 十方:佛教中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十個方向,泛指所有方向。
- 乾坤:天地。
- 納:容納。
- 毛頭:極小的空間。
- 毫相:極細微的相狀。
- 示寂:佛教中指高僧圓寂,即去世。
- 現神通:展現超自然的能力。
- 妙德:指文殊菩薩,智慧的象徵。
- 啓口:開口。
- 不二:佛教術語,指超越二元對立的真理。
- 忘言:超越言語的境界。
- 入理:深入理解。
- 真宗:真正的教義或真理。
翻譯
須彌山倒塌,五嶽山崩裂,大海乾涸,十方空間化爲虛無。 即使天地尚能容納在極小的空間裏,日月仍隱藏在微小的相狀中。 這是西國的那提子,圓寂時不展現神通。 文殊菩薩開口詢問超越對立的真理,超越言語深入理解,揭示真正的教義。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誇張的意象描繪了世界的崩解與虛無,以此來表達佛教中超越物質世界的理念。詩中「須彌頹,五嶽崩」等句,以極端的景象象徵物質世界的無常與虛幻。後文通過「乾坤尚納毛頭裏,日月猶潛毫相中」展現了佛教中微觀與宏觀世界的統一,強調了超越物質界限的智慧。最後,通過文殊菩薩的提問和「忘言入理顯真宗」的表述,強調了通過深入理解超越言語的真理,達到精神上的覺悟和解脫。整首詩偈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佛教哲學的深邃與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