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 龐蘊
羊車誘下愚,鹿車載中夫。 大乘爲上士,鵬巢鶴不居。 鷦鷯住蚊睫,居士咄盲驢。 若論質利帝,畢竟一乘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詩偈(jì):指佛教中的偈頌,通常用於表達佛教教義或修行心得。
  • 羊車:比喻小乘佛教,適合初學者。
  • :引導。
  • 下愚:指智慧較低的人。
  • 鹿車:比喻中乘佛教,適合中等修行者。
  • 中夫:指中等修行者。
  • 大乘:指大乘佛教,適合高級修行者。
  • 上士:指高級修行者。
  • 鵬巢:比喻高遠的修行境界。
  • 鶴不居:鶴不居住,表示高級修行者不滿足於低級境界。
  • 鷦鷯(jiāo liáo):一種小鳥,比喻微小的存在。
  • 蚊睫:蚊子的睫毛,比喻極其微小的地方。
  •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 (duō):表示斥責或輕蔑的聲音。
  • 盲驢:比喻無知或盲目的人。
  • 質利帝: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某個概念或人物,具體含義不明。
  • 一乘:指佛教的最高教義,即一乘佛教。

翻譯

羊車用來引導那些智慧較低的人,鹿車則適合中等修行者。 大乘佛教是高級修行者的選擇,他們追求的是如鵬鳥般高遠的境界,不滿足於低級境界。 鷦鷯這種小鳥能住在蚊子的睫毛上,而居士則對盲目的驢子表示輕蔑。 如果談論到佛教的最高教義,那麼畢竟只有一乘佛教。

賞析

這首詩偈通過比喻和對比,形象地表達了佛教修行的不同層次和境界。羊車、鹿車、大乘分別代表了不同修行階段的人所適合的教法,而鵬巢、鶴不居則象徵了高級修行者追求的高遠境界。詩中還通過鷦鷯與蚊睫、居士與盲驢的對比,強調了修行者應有的超越和智慧。最後,詩人指出佛教的最高教義是一乘,體現了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和推崇。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