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歙

· 顧況
明徵君舊宅,陳後主題詩。 跡在人亡處,山空月滿時。 寶瓶無破響,道樹有低枝。 已是傷離客,仍逢靳尚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歙(shè):地名,今安徽省歙縣。
  • 明徵君:指明代的一位官員,具體人物不詳。
  • 陳後主:指南朝陳的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
  • 寶瓶:佛教中的一種器物,常用於象徵清淨。
  • 道樹:指佛教中的菩提樹,象徵智慧。
  • 靳尚祠:靳尚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此指其祠堂。

翻譯

這是明徵君的舊居,陳後主曾在此題詩。 如今人去樓空,只剩下山中空寂,月光滿溢。 寶瓶不再發出破損的聲響,道樹的枝條也低垂。 我這個離鄉的傷心人,又遇到了靳尚的祠堂。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明徵君舊宅的荒涼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過往輝煌的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跡在人亡處,山空月滿時」一句,巧妙地將人事的變遷與自然的恆常對比,突出了人世的短暫與自然的永恆。後兩句則通過寶瓶和道樹的描寫,進一步以物喻人,抒發了詩人對舊日輝煌的追憶和對現實淒涼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人生感悟。

顧況

顧況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 2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