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杖歌送明
上人遠自西天竺,頭陁行遍國朝寺。
口翻貝葉古字經,手持金策聲泠泠。
護法護身唯振錫,石瀨云溪深寂寂。
乍來鬆徑風更寒,遙映霜天月成魄。
後夜空山禪誦時,寥寥掛在枯樹枝。
真法常傳心不住,東西南北隨緣路。
佛川此去何時回,應真莫便遊天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錫杖:僧人所持的法器,杖頭有錫環,行走時發出聲響。
- 上人:對高僧的尊稱。
- 西天竺:指印度。
- 頭陁:即頭陀,指苦行僧。
- 國朝寺:指當時的官方寺院。
- 貝葉古字經:指用貝葉書寫的古老佛經。
- 金策:指錫杖。
- 泠泠: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 振錫:揮動錫杖。
- 石瀨:石間的急流。
- 云溪:雲霧繚繞的溪流。
- 寂寂:形容非常安靜。
- 鬆徑:松樹間的小路。
- 霜天:寒冷的天氣。
- 月成魄:月亮初升,尚未圓滿。
- 後夜:深夜。
- 空山:空曠的山林。
- 禪誦:誦讀佛經。
- 寥寥:稀少。
- 枯樹枝:枯萎的樹枝。
- 真法:真正的佛法。
- 隨緣路:隨遇而安的修行之路。
- 佛川:可能指某個佛教聖地。
- 應真:指高僧。
- 遊天台:指去天台山修行。
翻譯
高僧從遙遠的印度而來,行遍了國家的各大寺院。他口中誦讀着古老的貝葉經文,手持錫杖發出清脆的聲響。他揮動錫杖,只爲護法護身,而石間的急流和雲霧繚繞的溪流深處,卻是異常的寂靜。偶爾來到松樹間的小路,風更加寒冷,遠處的霜天中,月亮初升,尚未圓滿。深夜裏,空曠的山林中,高僧在枯萎的樹枝下誦讀佛經,聲音稀少。真正的佛法是心無掛礙,無論東西南北,都是隨遇而安的修行之路。這次去佛川,不知何時才能回來,高僧啊,不要急於去天台山修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來自印度的苦行僧的形象,通過對其修行生活的描寫,展現了其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景象,如石瀨、云溪、鬆徑、霜天等,營造出一種靜謐而深遠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高僧修行生活的敬仰和對佛法精神的嚮往。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隨遇而安、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佛教文化中「隨緣」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