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移家圖爲謝子蘭題

· 袁華
野老移家向何許,乃在吳鬆之甫裏。 治生擬學陶朱公,釣竿欲覓玄真子。 小兒讀書坐船頭,大兒擊楫歌中流。 細君斫膾婦炊黍,老子醉臥蘆花秋。 人生真樂不易得,兒女團欒居澤國。 避秦何必問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野老:指隱居的老人。
  • 移家:搬遷家宅。
  • 何許:何處。
  • 吳鬆:即吳淞江,流經江蘇、上海等地。
  • 甫裏:地名,在今江蘇省吳江市。
  • 治生:謀生,經營生活。
  • 陶朱公: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的別稱,後隱居經商,成爲富商。
  • 玄真子:唐代張志和的道號,他隱居江湖,以釣魚爲樂。
  • 擊楫:敲打船槳,指划船。
  • 中流:河流中央。
  • 細君:對妻子的暱稱。
  • 斫膾:切魚肉。
  • 炊黍:煮黃米飯。
  • 團欒:團聚。
  • 澤國:水鄉。
  • 避秦:逃避秦朝的暴政,這裏比喻逃避亂世。
  • 桃源: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述的理想國。

翻譯

隱居的老人搬遷家宅到何處?原來是在吳淞江畔的甫裏。 他打算學習陶朱公那樣經營生活,也想像玄真子那樣垂釣江湖。 小兒子坐在船頭讀書,大兒子划着船槳在河中央唱歌。 妻子在切魚肉,婦人在煮黃米飯,老人則醉臥在蘆花飄揚的秋日裏。 人生中真正的快樂不易得到,兒女團聚在水鄉之中。 逃避亂世何必去尋找桃花源,早晨停泊在江南,傍晚已到江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隱居老人理想中的田園生活,通過家庭成員各自的活動,展現了和諧寧靜的鄉村景象。詩中「野老」選擇了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他的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詩的最後兩句表達了老人對於亂世的超然態度,他認爲真正的避世不在於尋找遙遠的桃花源,而是在於心境的寧靜和家庭的團聚。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家庭幸福的珍視。

袁華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子英。工詩,長於樂府。洪武初爲蘇州府學訓導。有《可傳集》、《耕學齋詩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