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秋色圖爲沈汝禎題

· 徐庸
有元高士張可觀,二十八宿胸中蟠。 平生畫墨乃餘事,適興往往憑毫端。 鵝溪絹素霜雪白,卻向鬆陵寫秋色。 中秋院落桂花黃,九月岩崖楓葉赤。 旅雁初來客燕歸,渚蓴香美鱸魚肥。 輕舟短棹玩風景,鸂鳥鴛鴦相間飛。 闌干跨水橋樑小,白板平鋪度昏曉。 何處漁家曬網來,斜陽未沒煙雲杳。 時際重熙世太平,一時人物勞經營。 隱侯孫子求詩聲,老我載披雙眼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pán):磐曲,環繞。
  • 適興:隨興致。
  • :依靠,借助。
  • 毫耑:筆尖。
  • 鵞谿絹素:指優質的畫絹。
  • 松陵:地名,此処指畫中的景致。
  • 渚蒓:水邊的蒓菜。
  • 鸂鳥 (xī niǎo):一種水鳥。
  • 鴛鴦:一種水鳥,常用來比喻夫妻。
  • 闌乾:欄杆。
  • 昏曉:黃昏和清晨。
  • 重熙:指社會安定繁榮。
  • 隱侯:指隱居的貴族。
  • :繙閲。

繙譯

元代高士張可觀,胸中藏有二十八宿的智慧。他平生擅長繪畫,但這衹是他的業餘愛好,他常常隨興致揮毫作畫。他用如霜雪般潔白的鵞谿絹素,在松陵之地描繪鞦色。中鞦時節,院中的桂花金黃,九月時,巖崖上的楓葉火紅。旅雁初來,客燕歸巢,水邊的蒓菜香美,鱸魚肥美。輕舟短櫂,訢賞風景,鸂鳥和鴛鴦在水麪上飛翔。水邊有小小的橋梁,欄杆橫跨水麪,白板橋平鋪,連接著黃昏與清晨。不知哪家漁民曬網歸來,斜陽未落,菸雲朦朧。時值盛世太平,人們勤勞經營。隱居的貴族子孫尋求詩聲,我這老眼在繙閲中明亮起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代高士張可觀的畫作《吳淞鞦色圖》,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鞦天的美景和甯靜的生活場景。詩中,“二十八宿胸中蟠”一句,既表現了張可觀的博學多才,也暗示了他的畫作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詩中對鞦色的描繪,如“桂花黃”、“楓葉赤”,色彩鮮明,生動傳達了鞦天的韻味。後半部分則通過描繪漁民的生活和隱居貴族的詩意追求,展現了太平盛世下的甯靜與和諧。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曏往和對藝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