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寺中戲效晚唐人五言近體二十首

震旦聊乞食,佛座涌金鰲。 骨瘦知吟苦,眉長見臘高。 香燈巖洞月,杖錫海門濤。 近失瀟湘譜,瑤琴廢不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 乞食:化緣,指僧人向人求取食物或財物以維持生活。
  • 金鰲:金色的鰲,鰲是傳說中的大海龜,這裏指佛座上的裝飾。
  • 骨瘦:形容身體瘦弱。
  • 吟苦:指苦吟,即苦心作詩。
  • 眉長:長眉,古代認爲長眉是長壽的象徵。
  • 臘高:指年齡大。
  • 香燈:供奉在佛前的燈。
  • 巖洞月:巖洞中的月光。
  • 杖錫:僧人用的錫杖。
  • 海門濤:海門,指海口,濤指波濤。
  • 瀟湘譜:指琴譜,瀟湘是湖南的兩條河流,這裏泛指中國南方的音樂。
  • 瑤琴:古代一種美玉製成的琴,泛指精美的琴。
  • 廢不操:廢棄不再彈奏。

翻譯

在古稱中國的震旦,我不過是爲了求取食物,佛座上涌現出金色的鰲。 我這瘦弱的身軀,可見我苦心作詩的艱辛,長長的眉毛顯示出我已年老。 在巖洞中,月光下,香燈靜靜燃燒,我手持錫杖,聽着海口的波濤聲。 近來失去了瀟湘的琴譜,那精美的瑤琴也被我廢棄不再彈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僧人在清源寺中的生活情景,通過「震旦乞食」、「佛座金鰲」等意象,展現了僧人的超脫與清貧。詩中「骨瘦吟苦」、「眉長臘高」反映了僧人的苦行與年歲,而「香燈巖洞月」、「杖錫海門濤」則營造了一種靜謐而深遠的意境。最後兩句「近失瀟湘譜,瑤琴廢不操」表達了僧人對世俗藝術的放棄,更顯得其心境的淡泊與超然。

胡應麟

明金華府蘭溪人,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更號石羊生。萬曆間舉人,久不第。築室山中,購書四萬餘卷,記誦淹博,多所撰著。曾攜詩謁王世貞,爲世貞激賞。有《少室山房類稿》、《少室山房筆叢》、《詩藪》。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