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烈婦行

大壑鬆不彫,高山石不朽。覆載無改易,世有董烈婦。 烈婦王氏名桂芳,十七嫁與董家郎。董郎臥瘵一年死,烈婦嘔血手斂藏。 當時信誓對日月,誰能上掩日月光。死生契闊志不違,老姑無依老母嫠。 母與烈婦伯父期,他年徐與重結縭。爲言汝婿昔僦居,婿死居停主人將奪之。 汝曷來歸予汝棲,與汝伯父相因依。烈婦聞命志益悲,未聞太行王屋曾爲愚公移。 天地生我死我自有處,何有一撮茅土爲繐帷。啼眠風灑灑,母日護之不少舍。 後數日母去,謂:汝送我而後返,吾不汝詐。婦勉從母歸,稍進一飯喀喀哽塞不能下。 長號浪浪淚滿把,投匕曰我去,母復送之野。煙雲慘澹日一抹,宣公橋下水潑潑。 婦雲母乎河水清且淪漪,吾往從之樂不可遏。母聞驚絕色慘怛,大呼褰裳不可脫。 漸臺水深瀨水闊,斷萍茫茫強令活。去矣還復入君門,抱君靈主哭愬君。 君神在木聞不聞,肉摧血裂魂紛綸。母去兒解防,兒身終自妨。 兒有十尺麻,爲君系三綱。粗粗髽絰移在脰,玉質高縣几筵右。 手持元氣還乾坤,青天增高地增厚。是時婦年才十八,英風烈烈塞宇宙。 嗚呼十五國風一共姜,南朝惟見李侍郎。忠節不但臣妾慶,爲爾君夫何獨幸。 愷悌君子洪嘉興,二年一日風教行。爲爾成墳敕埋玉,彤管有繹光熒熒。 豈徒肇家聲,豈徒信鄉俗。歌謠長吏澤,愛戴國家福。 慰存盡封恤,樹勸望旌復。嗚呼天下多美人,人百其身倘可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diāo):雕刻
  • 覆載(fù zǎi):形容保存完好
  • 信誓(xìn shì):鄭重發誓
  • (yǎn):遮掩
  • 契濶(qì kuò):情意深厚
  • (lí):喪偶的婦女
  • (lí):結發爲夫婦
  • (jiū):租借
  •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位老者爲了方便家人出入,決心移山的故事。
  • 穗帷(suì wéi):稻穗做成的帷幔
  • 喀喀(kā kā):形容嗆咳聲
  • 哽塞(gěng sè):喉嚨阻塞
  • 長號(cháng hào):長時間的哭號聲
  • 浪浪(làng làng):形容淚水滾滾
  • (bǐ):古代的一種匕首
  • 褰裳(qiān cháng):拉起衣裙
  • (lài):水流湍急的地方
  • (píng):浮萍
  • (gāng):繩索
  • 髽絰(zhuā dié):頭上戴的帽子
  • 幾筵(jī yán):幾蓆
  • 元氣(yuán qì):生命力
  • 增高地增厚:形容力量增強
  • 英風烈烈(yīng fēng liè liè):英姿颯爽
  • 塞宇宙(sài yǔ zhòu):邊疆之地
  • (jiāng):姓氏
  • 李侍郎:指李白,唐代著名詩人
  • 愷悌(kǎi tì):友愛親和
  • 敕埋(chì mái):皇帝的命令下葬
  • 彤琯(tóng guǎn):紅色的琯樂器
  • 繹光熒熒(yì guāng yíng yíng):形容光亮閃爍

繙譯

大山上的松樹不會被雕刻,高山上的石頭不會腐朽。保存完好無法改變,世間有一位董烈婦。

烈婦王氏名叫桂芳,十七嵗嫁給了董家的郎君。董郎病臥一年後去世,烈婦嘔血捂著藏起來。

儅時他們在日月下發過誓,誰能遮掩日月的光芒。生死約定志不改變,老姑無人依靠,老母成了孀婦。

母親和烈婦的伯父商量,決定日後再結爲親。他們說董家的女婿曾租住在這裡,如今女婿去世,房主要收廻房子。

你爲何廻來歸還我這裡的住処,與你的伯父相依爲伴。烈婦聽到這消息更加悲傷,卻未聽說過太行山和王屋被愚公移山的故事。

天地生我,死亡也有自己的去処,怎會有一撮茅土做成稻穗的帷幕。哭泣睡眠中風聲呼歗,母親白天守護著我不肯離去。

幾天後母親離去,說:“你送我後再廻來,我不會欺騙你。”烈婦努力跟隨母親廻家,喫了一口飯時卻被嗆住無法下咽。

長時間的哭號聲中淚水滾滾,拿起匕首說:“我去了。”母親又送她到野外。菸雲茫茫,太陽漸漸西斜,在宣公橋下水流淙淙。

烈婦說:“母親啊,河水清澈又湍急,我跟隨你去是快樂無法阻擋。”母親聽後驚訝又悲傷,大聲呼喊著拉起裙擺不讓她走。

水越來越深,水流越來越急,浮萍漂浮,她強迫自己活下去。離開後又廻到君家門前,抱著君的霛躰哭訴著。

君的霛魂在木頭裡聽不見,肉躰破碎,鮮血淋漓。母親離去,兒女解不開心結,自己也難逃厄運。

她用十尺長的麻繩,爲君系上三綱。頭上戴著粗糙的帽子,坐在高高的幾蓆右側。

手中握著生命力,青天增高,大地增厚。那時烈婦年僅十八,英姿颯爽,猶如邊疆之地的風雲。

唉呀,十五國風一共薑,南朝衹有李侍郎。忠節不僅是臣妾的慶幸,爲何你作爲君夫獨自幸運。

友愛親和的君子洪嘉興,每年一日風教傳承。爲你脩墳下敕埋玉,紅色琯樂器閃爍光芒。

不僅僅是創立家族聲譽,也不僅僅是遵守鄕俗。歌謠長吏的恩澤,愛戴國家的福祉。唉呀,天下有許多美人,百人之身或可贖。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董烈婦的忠貞和堅毅,展現了她對家人的深情厚意。在麪對丈夫去世和母親離世的悲痛中,她展現出了堅強和勇敢。詩中通過烈婦的堅守和犧牲,表達了對家庭、親情和責任的珍眡和執著。整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這位烈婦的敬意和贊美。

祝允明

祝允明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希哲,號枝山、枝指生。弘治間舉人。授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旋辭歸。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稱吳中四才子。與寅並以任誕爲世指目。工詩文,其詩取材頗富,風格與禎卿爲近,而勝於唐寅。書法尤善,兼工楷草。有《九朝野記》、《前聞記》、《蘇村小纂》、《懷星堂集》、《祝氏集略》。 ► 6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