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二君以生鷓鴣數雙見貽賦詩答之

夜飛將木葉,相蔽露華間。 格磔知何處,卑棲各一山。 性真同我野,聲苦學人蠻。 歸笑小兒女,衣裳似爾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生鷓鴣(zhè gū):一種珍貴的鳥類,古代常用於贈禮或賦詩。 貽(yí):贈送。 格磔(gé zhé):指鷓鴣的叫聲。 卑棲(bēi qī):低低地棲息。 蠻(mán):野蠻。 斑(bān):斑駁。

繙譯

夜裡飛來了幾衹生鷓鴣,在樹葉間相互掩映,遮擋了露水的光華。它們棲息的地方我不得而知,各自低低地棲息在一座山上。它們的本性純真,與我一樣野性,叫聲卻像是在模倣人類的聲音。廻家時,看到孩子們笑著玩耍,他們的衣服斑斕多彩,就像這些鷓鴣一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夜晚生鷓鴣飛來的情景,展現了自然與人類生活的交融。詩人通過對生鷓鴣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類本性的思考,同時也通過對孩子們的描繪,展現了家庭溫馨的場景。整首詩意境清新,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