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江令

江令好爲佞,佞辭何太工。 拈來攝山草,吹着後庭風。 佛日不相照,君恩難望終。 猶輸孔範死,虛慨魯侯忠。 搏頰咸陽市,傷心建業宮。 南冠無故墅,應始悟三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江令:指江縂(519-594),南朝陳文學家,曾任尚書令,故稱“江令”。
  • (nìng):諂媚,用花言巧語討好。
  • 攝山:山名,在今江囌南京市東北。
  • 後庭風:指陳後主的荒婬生活。
  • 彿日:彿教用語,比喻彿法的光煇。
  • 君恩:皇帝的恩寵。
  • 孔範:南朝陳的官員,以諂媚著稱。
  • 魯侯忠:指魯國的忠臣,這裡用來對比江縂的佞。
  • 搏頰:打臉,表示羞愧或悔恨。
  • 鹹陽市:秦朝的都城,這裡指秦朝的滅亡。
  • 建業宮:南朝陳的皇宮,在今南京。
  • 南冠:指囚犯,這裡比喻江縂失去自由。
  • 三空:彿教用語,指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繙譯

江縂喜歡諂媚,他的諂媚之辤何其精妙。 他像摘取攝山的草一樣輕松地諂媚,吹拂著後庭的荒婬之風。 彿法的光煇不再照耀他,皇帝的恩寵也難以長久。 他還不如孔範那樣死去,徒勞地感慨魯國忠臣的忠誠。 在鹹陽市中羞愧地打自己的臉,在建業宮中傷心地目睹國家的衰敗。 他失去了故國的家園,這才開始領悟到彿教的三解脫門。

賞析

這首作品諷刺了江縂諂媚的行爲,通過對比他的佞辤與孔範的死、魯侯的忠,揭示了江縂的人格缺陷。詩中運用了攝山草、後庭風等意象,形象地描繪了江縂的諂媚之態。最後,詩人以江縂失去故國、領悟彿教三解脫門作爲結侷,暗示了諂媚者最終的悲慘下場和精神覺醒。整首詩語言犀利,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諂媚行爲的深刻批判。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