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縹緲峯二首

風物清秋轉自佳,撫膺高眺渺無涯。 千家射日魚鱗上,百舸穿雲雁字排。 天目障青遙入眥,角頭分翠近當懷。 胥濤怒激非吾分,蠡汎逍遙興不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縹緲峯:山峯名,可能指山勢高聳,雲霧繚繞,給人以縹緲之感。
  • 撫膺:撫摸胸口,表示激動或感慨。
  • 高眺:從高處遠望。
  • 射日:形容陽光照射。
  • 魚鱗:比喻屋頂瓦片或水面波紋。
  • 百舸:許多船隻。
  • 穿雲:穿過雲層,形容船隻行駛在雲霧之中。
  • 雁字排:像大雁飛行時排列成「人」字形。
  • 天目:山名,這裏可能指遠處的山峯。
  • 障青:遮擋住青色,指山峯遮擋了遠處的青色景物。
  • 入眥:進入眼角,形容景物清晰可見。
  • 角頭:山峯的尖端。
  • 分翠:分開綠色,指山峯將綠色景物分割開來。
  • 胥濤:指洶涌的波濤。
  • 怒激:憤怒地激盪。
  • 非吾分:不是我應該關心的。
  • 蠡汎:泛舟。
  •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 興不乖:興致不減,心情愉快。

翻譯

秋天的風物清新自然,令人心情轉佳,我激動地撫摸着胸口,從高處遠望,視野無邊無際。陽光照射下,千家萬戶的屋頂瓦片閃閃發光,許多船隻穿過雲層,像大雁飛行時排列成「人」字形。遠處的天目山峯遮擋了青色景物,清晰地映入眼簾,山峯的尖端將綠色景物分割開來,近在眼前。洶涌的波濤雖然激盪,但那不是我應該關心的,我泛舟逍遙,興致不減,心情愉快。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天登高遠眺的壯闊景象,通過「千家射日魚鱗上,百舸穿雲雁字排」等生動描繪,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存。詩中「胥濤怒激非吾分,蠡汎逍遙興不乖」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逍遙自在的心境,體現了明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