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教鐸 (jiào duó):古代用來敲擊以警示或召集的木鐸,這裏指教育工作。
- 容臺 (róng tái):古代官署名,負責禮儀事務。
- 承明 (chéng míng):指皇帝的宮殿,這裏可能指靠近皇帝的地方。
- 祖帳 (zǔ zhàng):古代送行時設的帳幕,這裏指送行的場景。
- 長齋 (cháng zhāi):長期齋戒,這裏指清修的生活。
- 周禮樂 (zhōu lǐ yuè):指周朝的禮樂制度。
- 漢公卿 (hàn gōng qīng):指漢朝的高級官員。
- 柱史 (zhù shǐ):古代官名,負責記錄歷史。
- 兩生 (liǎng shēng):指兩位學者或官員。
翻譯
教育的聲音剛剛在舊都響起,禮儀的官署便已靠近了皇宮。 送行的帳幕中,色彩依舊鮮豔,而到達目的地後,長期齋戒的生活令人羨慕其清靜。 天地間似乎重現了周朝的禮樂,星辰下依舊有着漢朝的公卿。 自古以來,記錄歷史的官員最熟悉典籍,門下又何需多送兩位學者。
賞析
這首詩是王世貞贈給李公的,表達了對李公從留都督學轉北奉常的祝賀與敬意。詩中通過「教鐸」、「容臺」等詞語,描繪了李公的教育與禮儀職責,以及其接近皇權的地位。後兩句通過對「周禮樂」和「漢公卿」的提及,讚美了李公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以及其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李公學識與地位的肯定,認爲無需多送學者,因爲李公本身就已足夠卓越。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展現了作者對李公的敬重,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