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自留都督學轉北奉常有贈

教鐸方傳振舊京,容臺忽爾傍承明。 行時祖帳看猶絳,到日長齋羨獨清。 天地似新周禮樂,星辰依舊漢公卿。 由來柱史偏諳典,門下何煩致兩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教鐸 (jiào duó):古代用來敲擊以警示或召集的木鐸,這裏指教育工作。
  • 容臺 (róng tái):古代官署名,負責禮儀事務。
  • 承明 (chéng míng):指皇帝的宮殿,這裏可能指靠近皇帝的地方。
  • 祖帳 (zǔ zhàng):古代送行時設的帳幕,這裏指送行的場景。
  • 長齋 (cháng zhāi):長期齋戒,這裏指清修的生活。
  • 周禮樂 (zhōu lǐ yuè):指周朝的禮樂制度。
  • 漢公卿 (hàn gōng qīng):指漢朝的高級官員。
  • 柱史 (zhù shǐ):古代官名,負責記錄歷史。
  • 兩生 (liǎng shēng):指兩位學者或官員。

翻譯

教育的聲音剛剛在舊都響起,禮儀的官署便已靠近了皇宮。 送行的帳幕中,色彩依舊鮮豔,而到達目的地後,長期齋戒的生活令人羨慕其清靜。 天地間似乎重現了周朝的禮樂,星辰下依舊有着漢朝的公卿。 自古以來,記錄歷史的官員最熟悉典籍,門下又何需多送兩位學者。

賞析

這首詩是王世貞贈給李公的,表達了對李公從留都督學轉北奉常的祝賀與敬意。詩中通過「教鐸」、「容臺」等詞語,描繪了李公的教育與禮儀職責,以及其接近皇權的地位。後兩句通過對「周禮樂」和「漢公卿」的提及,讚美了李公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以及其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李公學識與地位的肯定,認爲無需多送學者,因爲李公本身就已足夠卓越。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展現了作者對李公的敬重,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崇。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