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楞嚴經:佛教經典,全稱爲《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曇?(tán shà):指僧人。
- 素縑:白色的細絹,常用於書寫。
- 舍利:佛教中指高僧火化後留下的結晶體。
- 毫尖:指毛筆的筆尖。
- 緱將蒯:緱(gōu),蒯(kuǎi),均爲古代兵器,此處比喻劍客的行徑。
- 舌欲鉗:比喻說話謹慎或不敢說話。
- 法門:佛教指修行入道的方法和途徑。
翻譯
希望你每天抄寫楞嚴經,僧人的村頭都磨損了白色的細絹。夜晚望着神光在口角閃爍,早晨懷疑舍利從筆尖吐出。行歌的劍客揮舞着緱和蒯,調笑的書生卻舌頭像被鉗住。真的佛法之門沒有一字,那五千函的經卷又是誰添加的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抄寫佛經的看法。詩中「要君日日寫楞嚴」展現了抄經的頻繁,而「曇?村頭損素縑」則形象地描繪了抄經的辛苦。後句以「神光」、「舍利」等佛教意象,增添了神祕色彩。結尾的「真個法門無一字」則體現了作者對佛法的深刻理解,認爲真正的佛法不在於文字,而是在於內心的領悟。整首詩既展現了抄經的場景,又蘊含了深邃的佛教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