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島寇警有感因呈兵憲王使君
烽火年年是,乾坤處處殘。
倉皇趨白羽,澒洞及黃冠。
忽改汾陽色,知登漢將壇。
天橫須慮合,月上菴廬寒。
劍客雄爭奮,兵符靜不歡。
揮鞭畫吳海,飛捷動長安。
名已丹青刻,囊毋赤白看。
漁樵吾計晚,戈甲此身難。
籌策須時定,農耕稍自寬。
好將鐃吹曲,來奏柏臺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爭。
- 乾坤:天地。
- 倉皇:慌張,匆忙。
- 白羽:白色的羽毛,這裏指白色的旗幟,象徵軍隊的指揮。
- 澒洞:連綿不斷。
- 黃冠:黃色的帽子,古代指道士的服飾。
- 汾陽:地名,在今山西省,這裏指代邊疆。
- 漢將壇:漢代將軍的祭壇,這裏指代軍隊的指揮中心。
- 天橫:天際橫亙,形容邊疆的遼闊。
- 須慮:必須考慮。
- 菴廬:簡陋的房屋,這裏指軍營。
- 劍客:武藝高強的人。
- 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
- 吳海:指吳地的海域,泛指江南地區。
- 飛捷:迅速傳遞的捷報。
- 丹青:繪畫用的顏料,這裏指畫像。
- 赤白:紅色和白色,這裏指戰報的顏色,紅色代表勝利,白色代表失敗。
- 漁樵:打魚和砍柴,這裏指平民的生活。
- 戈甲:兵器和盔甲,這裏指戰爭。
- 鐃吹曲: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演奏曲。
- 柏臺:古代官署名,這裏指朝廷。
翻譯
戰爭的烽火年年燃燒,天地間處處殘破。 慌張地奔向指揮的白旗,連綿不斷的戰事涉及到了道士。 邊疆的景象突然改變,因爲將軍登上了指揮壇。 天際遼闊,必須考慮周全,月亮升起,軍營中感到寒冷。 武藝高強的人奮勇爭先,調兵的兵符卻靜默不歡。 揮鞭指向江南的海域,迅速傳遞的捷報震動長安。 名聲已被畫在畫像上,戰報的顏色不再重要。 我本想晚些時候過上漁樵的生活,但戰爭的身軀難以擺脫。 籌劃策略需要時間來定,農業耕作稍微可以放寬。 希望能用鐃吹曲,來向朝廷奏報好消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邊疆的動盪,通過對烽火、乾坤、倉皇等詞語的運用,傳達了戰爭的頻繁和天地的殘破。詩中「忽改汾陽色,知登漢將壇」一句,突出了將軍的英勇和邊疆的安寧。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無奈,希望通過鐃吹曲向朝廷傳達戰爭勝利的消息,體現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弇園雜詠四十三首清涼界 》 —— [ 明 ] 王世貞
- 《 陳太常謫官不赴十五年矣精修梵行與世塵絕聖主求舊一月三遷勉赴留省之命聊成二章以抒鄙素 》 —— [ 明 ] 王世貞
- 《 豫章行 》 —— [ 明 ] 王世貞
- 《 謝雲仙老人皆用古語起 》 —— [ 明 ] 王世貞
- 《 弇園雜詠十六首梵王橋 》 —— [ 明 ] 王世貞
- 《 顧尚書有示山僧偈曰着意尋空未是空僧強餘和韻仍更爲一轉語問僧不了吾義吾偈固空了吾義吾偈又不空乎僧無語 》 —— [ 明 ] 王世貞
- 《 柏溪翁寫竹妙得彭城墨派而不輕爲人作以故傳世頗鮮此紙僅以數枝寓意耳而姿態溢出乃子尚書公刻之石摹本示餘不 》 —— [ 明 ] 王世貞
- 《 醉中贈山上人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