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瞻學士初通判杭州過秀州遇鄉僧本覺庵文長老賦一詩留贈其後以學士再蒞杭過之則文已退院三過之圓寂矣皆有
五馬䟃?白髮中,文殊已老尚呼童。
由來萬劫俱成幻,何必三過始悟空。
此日使君真好事,當時長者不言功。
若同圓澤論行徑,只在錢唐東復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五馬䟃?(zhān fú):形容馬匹奔馳的樣子。
- 萬劫:佛教用語,指極長的時間,無數的劫難。
- 三過:指三次經過某地,這裏特指蘇軾三次訪問文殊庵。
- 圓寂:佛教用語,指高僧去世,達到涅槃的境界。
- 丙舍:古代指官府的第三等住所,這裏指用於祭祀的場所。
- 顏之曰:題名,命名。
- 不佞:謙辭,表示自己不才。
翻譯
五匹馬在白髮中奔馳,文殊雖然已老,仍被稱爲童子。 萬劫以來,一切都成幻影,何必非要三次經過才能領悟空無。 今日的使君真是好事,當時的長者卻不言功績。 若與圓澤論道,只需在錢塘江東再東。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蘇軾三次訪問文殊庵的回憶,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五馬䟃?白髮中」描繪了蘇軾的英姿,而「文殊已老尚呼童」則暗示了文殊庵的變遷。後兩句「由來萬劫俱成幻,何必三過始悟空」深刻反映了佛教的空幻觀念,認爲世間萬物皆爲虛幻,無需多次經歷才能領悟。最後兩句則通過對比使君的好事與長者的謙遜,以及圓澤的行徑,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