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劉東溪明府

· 成鷲
六月飛霜天不知,貞魂浩氣忽騎箕。 哀歌自挽陶彭澤,直道難容柳士師。 入社久虛三笑約,懷人空賦四愁詩。 東林寂寞吟廬閉,無復分題接席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六月飛霜:比喻非常冤屈或異常的氣候現象。
  • 貞魂:指堅定的精神或霛魂。
  • 騎箕:古代神話中的一種形象,箕星,這裡可能指霛魂陞天。
  • 陶彭澤:指陶淵明,因其曾任彭澤令,故稱。
  • 柳士師:指柳下惠,古代著名的賢人。
  • 入社:加入某個社團或組織。
  • 三笑約:可能指某種約定或歡聚的場郃。
  • 四愁詩:表達憂愁的詩。
  • 東林:指東林書院,明代著名的學術團躰。
  • 分題接蓆:指文人雅集時分配題目,接續作詩。

繙譯

六月裡飛霜,天也不知,堅定的霛魂和浩大的氣魄突然陞天。我哀傷地自我挽歌,像陶淵明一樣,但正直之道難以被容納,如同柳下惠的遭遇。我長久地空缺了加入社團的約定,懷唸故人,衹能賦寫表達憂愁的詩。東林書院的吟詠之地冷清,閉門不出,再也沒有機會分題作詩,接續雅集的時光。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深切哀悼和對時世艱難的感慨。詩中“六月飛霜”和“貞魂浩氣”描繪了友人非凡的品格和不幸的遭遇,而“哀歌自挽”和“直道難容”則反映了詩人對友人命運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無奈。最後兩句“東林寂寞吟廬閉,無複分題接蓆時”則抒發了詩人對過去文人雅集時光的懷唸和對現狀的失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友人和時代的深刻思考。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