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羚羊峽

· 成鷲
上峽上峽行不休,一伕力挽千鈞舟。船頭刺篙後搖櫓,長徽短纆柔如組。 牂牁乃是百谷王,端水作腹瀧水腸。兼山習坎爲束峽,譬則咽喉司吐納。 昨宵峽口聞風雷,耳長目短心先駭。今朝峽中豁煙霧,山色水聲渾不住。 此時此景堪語誰,當境不覺旁得之。上如龍伯大人撫長劍,截取方輿作天塹。 下如任國公子垂鉅竿,坐臨砥柱觀狂瀾。前如五丁鑿破蠶叢道,金牛奔入西山草。 後如祖龍東面揮神鞭,衆石俯首爭相先。左如維摩一榻一方丈,金毛獅子紛相向。 右如陁羅千手千芙蓉,三十二相填虛空。入如有窮射天彈九日,蔀屋宵中見營室。 出如瞿曇夜半睹明星,扶桑浴日天雞鳴。天雞鳴,我當去,行遍千山萬山路。 順風順水下峽船,相逢莫問曾經處。行路難,行路難,莫難於瞿塘之灩澦。 何如羚羊古峽徹底清,照見行人不知數。行人照水水照人,形影奔波漫相遇。 當從舊路復歸來,石出水枯山骨露。順流東下會有時,回首喚山與山語。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