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靜括囊:比喻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
- 悄悄:形容安靜,沒有聲音。
- 露堂堂:形容月光明亮,照耀四方。
- 紙衣:用紙做的衣服,比喻簡樸的生活。
- 鉄笛:鉄制的笛子,常用於形容笛聲淒涼。
- 無那:無奈,沒有辦法。
繙譯
在雲霧繚繞的山中,我以石頭爲牀,高枕無憂,深知世間萬事,保持沉默最爲上策。 人到了老年,生活變得甯靜無聲,而在這樣的夜晚,月光如水,照亮了整個世界。 我用紙做的衣服補了又補,倣彿雲朵般輕盈,鉄笛吹出的曲調,廻蕩在水麪之上,餘音裊裊。 許多舊日的朋友曾許諾來訪,但出門後才發現路途曲折漫長,無奈之下衹能獨自前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老者在山中的隱居生活,通過“雲中高枕石爲牀”等意象,展現了其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心境。詩中“人到老年閒悄悄,月儅中夜露堂堂”一句,既表達了老者對甯靜生活的享受,又借月光之明,暗示了內心的清明與豁達。後兩句則通過“紙衣”與“鉄笛”的對比,以及對舊友相約卻路途遙遠的無奈,進一步抒發了老者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
成鷲的其他作品
- 《 送何茂才愚堂就試高涼 》 —— [ 明 ] 成鷲
- 《 送李方水還臨高學署 》 —— [ 明 ] 成鷲
- 《 與李遠霞盧雁林諸子分賦 》 —— [ 明 ] 成鷲
- 《 張子白舟過大通值予遠遊留詩而去歸而和之 》 —— [ 明 ] 成鷲
- 《 從瀧西還亦庵龐卯君見贈賦答 》 —— [ 明 ] 成鷲
- 《 冬夜姚齊州明府陪佟司馬舟過大通江干夜話賦得倚松待潮生 其二 》 —— [ 明 ] 成鷲
- 《 自英利抵徐聞一徑迂迴延袤百里萬木蓊蔚百卉錯繡身入其中如處翠幕從林隙見日已及亭午道俗殊情匪欣則怖古稱仙 》 —— [ 明 ] 成鷲
- 《 慶雲八詠 其二 峽水朝宗 》 —— [ 明 ] 成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