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雜詠三十韻

· 成鷲
一片蒲團覆石壇,楓林垂蔭映眉丹。 新知不羨腰纏玉,往事休論髮指冠。 滿地征塵生計拙,彌天荒草路行難。 時人莫笑西山餓,周粟繇來不易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蒲團:一種用蒲草編織成的圓形墊子,常用於打坐或跪拜。
  • :覆蓋。
  • 石壇:用石頭砌成的祭壇或平臺。
  • 楓林:楓樹組成的林子。
  • 垂蔭:樹枝下垂形成的陰影。
  • 映眉丹:形容楓葉紅豔,映照在人的眉間,使眉色顯得更加紅潤。
  • 新知:新結識的朋友。
  • 腰纏玉:腰間佩戴玉飾,形容富有。
  • 髮指冠:形容憤怒至極,頭髮直立,似乎要把帽子頂起來。
  • 征塵:旅途中的塵土,比喻旅途的艱辛。
  • 生計拙:生活艱難,生計無着。
  • 彌天:遍佈天空,形容荒草茂盛。
  • 路行難:行走困難,道路艱險。
  • 西山餓:指隱居山林,生活清貧。
  • 周粟:周朝的糧食,泛指國家的糧食。
  • 繇來:從來,一直以來。
  • 不易餐:不容易得到的食物。

翻譯

一片蒲團覆蓋在石壇之上,楓樹林的陰影垂下,映紅了眉間。 我不羨慕新結識的朋友腰纏玉飾,也不再提起那些令人憤怒至極的往事。 滿地的旅途塵土讓生計顯得更加艱難,遍佈天空的荒草使得前行之路充滿困難。 不要嘲笑我隱居西山的清貧生活,周朝的糧食一直以來都不是輕易能夠享用的。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與個人境遇,表達了詩人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富貴的淡漠。詩中「蒲團覆石壇」、「楓林垂蔭」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後句通過對「新知不羨腰纏玉」和「周粟繇來不易餐」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堅守清貧、不慕虛榮的高潔品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熱愛和對世俗的批判。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