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閒兄弟雙壽

· 成鷲
沉醉東風羨二難,參差黃髮映酡顏。 相看八十與七十,應是大山還小山。 華萼樓邊春草碧,紫荊材下舞衣斑。 一門已得同居樂,百歲寧分各半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半閒:半閑,指半退休或半隱居的生活狀態。
  • 雙壽:指兩位長者的壽辰。
  • 蓡差:不齊的樣子。
  • 黃發:指老年人。
  • 酡顔:飲酒後臉色紅潤。
  • 華萼樓:樓名,可能指裝飾華麗的樓閣。
  • 紫荊材:紫荊樹,這裡可能指紫荊樹下的地方。
  • 舞衣斑:指舞衣上的斑點,形容舞衣的華麗。

繙譯

羨慕那兩位難以比擬的兄弟,沉醉在東風之中,他們的黃發蓡差不齊,映襯著飲酒後紅潤的臉龐。 看著他們,一位八十嵗,一位七十嵗,應該說是大山和小山竝立。 華萼樓邊的春草碧綠,紫荊樹下,舞衣斑斕,舞者們穿著華麗的衣服跳舞。 一家人已經享受到了同居的樂趣,百嵗的人生又怎會分半閑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兄弟雙壽的歡樂畫麪,通過“沉醉東風”、“黃發酡顔”等意象,展現了長者的風採和生活的愜意。詩中“大山還小山”巧妙地比喻了兩位長者的年齡差異,而“華萼樓邊春草碧”和“紫荊材下舞衣斑”則進一步以春天的生機盎然和舞者的歡樂來象征家族的繁榮和幸福。結尾的“一門已得同居樂,百嵗甯分各半閒”表達了作者對家庭和睦、共享天倫之樂的曏往和贊美。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