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事歌二首

歲前立春下黑霧,三日濛濛歲朝度。 白日不光雲頭烏,沾衣如墨土如腐。 歲風況自東南來,發書佔之民有災。 苦竹根邊土螾動,棠梨稍上山蜂猜。 豈無當道問牛喘,對雪呼僮且舉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歲前:立春之前。
  •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着春天的開始。
  • 濛濛:形容霧氣或細雨模糊不清的樣子。
  • :黑色。
  • 沾衣如墨:形容衣服被污染得像墨一樣黑。
  • 土如腐:土地像腐爛一樣。
  • 歲風:一年的風,這裏指立春時的風。
  • 發書:指占卜的書。
  • 佔之:通過占卜預測。
  • 土螾:即蚯蚓,這裏指蚯蚓在土中活動。
  • 棠梨:一種果樹。
  • 山蜂猜:山中的蜜蜂似乎在猜測什麼。
  • 當道:指當權者。
  • 牛喘:牛喘氣,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
  • :僕人。

翻譯

立春之前,天空佈滿了黑霧,連續三日,歲首的早晨都是在朦朧中度過。太陽的光芒被遮蔽,雲層顯得烏黑,衣服被污染得像墨一樣黑,土地也像腐爛了一樣。立春時的風從東南方吹來,通過占卜的書預測到民間將有災難。苦竹根邊的土地上,蚯蚓在活動,棠梨樹梢上的山蜂似乎在猜測什麼。難道沒有當權者來關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我只能對着雪,呼喚僕人舉杯飲酒。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立春前的陰霾天氣和由此引發的民間憂慮。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膩描寫,如「下黑霧」、「濛濛歲朝度」、「沾衣如墨土如腐」,傳達出一種壓抑和不安的氛圍。同時,詩中提到的「歲風況自東南來,發書佔之民有災」,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敏感和對未來的擔憂。最後兩句「豈無當道問牛喘,對雪呼僮且舉杯」,則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權貴漠視民生的諷刺。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時代和社會的深刻洞察。

朱長春

明浙江烏程人,字大復。萬曆十一年進士。歷知尉城、常熟、陽信三縣,升至刑部主事。有文名,好仙學佛。罷官里居,修真煉形,以爲可以成仙上天,累几案數十重,梯而登其上,效鳥飛之狀,墮地重傷。著有《管子榷》。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