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嶧山碑

· 張繼
六國平來四海家,相君當代擅才華。 誰知頌德山頭石,卻與他人戒後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嶧山碑:位於今山東省鄒城市嶧山,古代著名的碑刻之一,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功勣。
  • 六國平來四海家:指秦始皇統一六國,使天下一家。
  • 相君:指秦始皇。
  • 擅才華:指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展現出的卓越才能。
  • 頌德:歌頌功德。
  • 山頭石:指嶧山碑。
  • 後車:比喻後來的君主或事件。

繙譯

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一家,他本人在那個時代展現了卓越的才華。誰曾想到,那座歌頌他功德的嶧山碑,最終卻成了警示後來者的石碑。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嶧山碑的描寫,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警示意義。詩中,“六國平來四海家”一句,既贊頌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偉業,也躰現了天下一統的宏大格侷。後兩句則通過嶧山碑的轉變,暗示了歷史的無常和警示後來者的重要性,表達了詩人對歷史深沉的思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張繼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

張繼

張繼,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爲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