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

秦帝始求仙,驪山何遽卜。 中年既無效,茲地所宜復。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無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龍鬥入函谷。 國爲項籍屠,君同華元戮。 始掘既由楚,終焚乃因牧。 上宰議揚賢,中阿感桓速。 一聞過秦論,載懷空杼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驪山(lí shān):山名,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所在地。
  • 遽卜(jù bǔ):匆忙占卜,指秦始皇急於尋找長生不老之術。
  • 黔首(qián shǒu):古代對平民百姓的稱呼。
  • 赭衣(zhě yī):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衣服。
  • 宗遂覆:指秦始皇的家族和王朝最終覆滅。
  • 土崩:比喻國家崩潰。
  • 龍鬥:比喻諸侯爭霸。
  • 函谷(hán gǔ):關名,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是古代軍事要塞。
  • 項籍(xiàng jí):即項羽,秦末起義軍領袖。
  • 華元:指華歆,東漢末年名士,曾被曹操所殺。
  • 上宰:指朝廷中的高級官員。
  • 揚賢:推崇賢能。
  • 中阿:指朝廷中的中級官員。
  • 桓速:指迅速的行動或決策。
  • 過秦論:西漢賈誼的一篇政論文,批評秦朝的暴政。
  • 杼軸(zhù zhóu):古代織布機上的兩個主要部件,比喻國家的政權和治理。

翻譯

秦始皇最初追求長生不老,爲何匆忙在驪山進行占卜。中年時追求長生無效,這個地方應該再次被重視。勞役們如同雷鳴般奔忙,珍貴的寶物也被積累。百姓沒有自主的命運,囚犯們穿着赭衣相互追逐。人們對他的怨恨,連神也感到憤怒,他死後,家族和王朝也隨之覆滅。國家土崩瓦解,諸侯爭霸如同龍鬥一般,戰火蔓延至函谷關。國家被項羽屠戮,君主如同華歆一樣被殺害。起初挖掘陵墓是因爲楚國,最終焚燬則是因爲牧羊人。朝廷中的高級官員討論推崇賢能,中級官員則感慨於迅速的決策。一聽到過秦論,便感到國家治理的空虛。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暴政統治以及秦朝最終覆滅的描述,深刻批判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的短命。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徵的手法,如「黔首無寄命,赭衣相追逐」描繪了百姓的苦難和囚犯的悲慘,而「土崩失天下,龍鬥入函谷」則形象地表現了秦朝的崩潰和諸侯的爭霸。最後,通過對「過秦論」的提及,詩人表達了對秦朝暴政的深刻反思和對國家治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張九齡的政治見解和文學才華。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