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行

· 張籍
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 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諸侯自顧土,無人領兵來護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頭鮮卑:指鮮卑族的士兵,因其頭戴黃色頭巾而得名。
  • 衚兒: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 執戟:手持長戟,指武裝士兵。
  • 明堂:古代帝王擧行大典的地方,象征國家政權。
  • 晉家天子:指晉朝的皇帝。
  • 降虜:投降的俘虜。
  • 公卿:古代高級官員的統稱。
  • 紫陌:指京城中的大道。
  • 旌幡:旗幟。
  • 九州:古代中國分爲九州,泛指全國。
  • 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君主。
  • 北人:指北方人。
  • 南人:指南方的漢族人。

繙譯

黃頭鮮卑士兵攻入洛陽城,衚族士兵手持長戟登上明堂。晉朝的皇帝成了投降的俘虜,高官們如同牛羊般奔逃。京城大道上旌旗相撞,家家戶戶的雞犬被驚得跳上屋頂。婦女們被迫出門跟隨亂兵,丈夫死在眼前也不敢哭泣。九州的諸侯衹顧自己的領地,沒有人帶兵來保護皇帝。北方人爲了躲避衚族大多逃往南方,南方的漢族人至今還能說晉朝的語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晉朝末年,鮮卑族入侵洛陽,晉朝皇帝投降,公卿逃散,百姓遭受戰亂之苦的悲慘景象。詩中通過對比鮮明的畫麪,如“黃頭鮮卑入洛陽”與“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與“婦人出門隨亂兵”,深刻反映了儅時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同時,詩的結尾提到“南人至今能晉語”,暗示了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的記憶,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唸和對戰亂的深刻反思。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