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春望

· 張蠙
明時不敢臥煙霞,又見秦城換物華。 殘雪未銷雙鳳闕,新春已發五侯家。 甘貧祗擬長緘酒,忍病猶期強採花。 故國別來桑柘盡,十年兵踐海西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明時: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 菸霞:指山水風景,常用來比喻隱居生活。
  • 秦城:指長安,古時爲秦地。
  • 物華:自然景物的美麗。
  • 雙鳳闕:古代宮殿前的雙闕,此処指長安的宮闕。
  • 五侯家:指權貴之家。
  • 緘酒:封存酒,不飲。
  • 桑柘:桑樹和柘樹,古時常種植以養蠶。
  • 兵踐:戰亂破壞。
  • 海西艖:指西域或更遠的地方。

繙譯

在這政治清明的時代,我不敢沉醉於山水之間,又見長安城中的景物更疊。 殘雪尚未完全融化,覆蓋著宮闕的雙闕,而新春的氣息已先到權貴之家。 我甘願貧窮,衹想長久地封存美酒,忍受病痛,仍期望勉強去採摘花朵。 故鄕自從離別後,桑樹和柘樹已被戰亂摧燬殆盡,十年戰亂,我漂泊在遙遠的西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長安春景的感慨與對故鄕的思唸。詩中,“明時不敢臥菸霞”表達了詩人對時代的責任感,不敢沉溺於隱逸生活。後文通過對新春與殘雪、貧窮與病痛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紥。結尾的“故國別來桑柘盡,十年兵踐海西艖”則深刻反映了戰亂給故鄕帶來的破壞和詩人漂泊異鄕的無奈與哀愁。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家園的深切渴望。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101篇诗文

張蠙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