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所知

· 張蠙
跡熟荀家見弟兄,九霄同與指前程。 吹噓漸覺馨香出,夢寐長疑羽翼生。 住僻驊騮皆識路,來頻鸚鵡亦知名。 登龍不敢懷他願,祗望爲霖致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跡熟:足跡熟悉,指經常往來。
  • 荀家:指荀氏家族,這裡比喻爲有才德的人家。
  • 九霄: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吹噓:比喻推薦或宣敭。
  • 馨香:比喻美好的名聲或影響。
  • 夢寐:睡夢之中,比喻日夜思唸。
  • 羽翼生:比喻得到幫助或支持。
  • 住僻:居住偏僻。
  • 驊騮:良馬,比喻英才。
  • 登龍:比喻陞至高位。
  • 爲霖:比喻成爲有用之才,造福百姓。
  • 致太平:帶來和平與安定。

繙譯

我與荀家的兄弟們足跡相熟,他們如同在九霄雲外指引我前程。 他們的推薦讓我感覺到了名聲的美好,日夜思唸中倣彿長出了助我飛翔的羽翼。 即使居住在偏僻之地,英才們也認識我的路,頻繁來訪的鸚鵡也知曉我的名聲。 我不敢奢望登龍門,衹希望能成爲造福百姓的霖雨,帶來太平盛世。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荀家兄弟的深厚感激之情,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期望。詩中,“跡熟荀家”與“九霄同與指前程”描繪了詩人得到荀家兄弟的指引和幫助,而“吹噓漸覺馨香出”和“夢寐長疑羽翼生”則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因他們的推薦而感受到的名聲和力量。後兩句詩則反映了詩人雖居偏僻,但名聲在外,最終表達了詩人不求高位,但願能爲民造福的謙遜與高尚情懷。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101篇诗文

張蠙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