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陽洞:傳說中的仙境,位於華山。
- 持真經:持有道教的經書,指修煉道法。
- 心嫌:心中厭惡。
- 風塵腥:指世俗的污濁和紛擾。
- 白石:道教中認爲可以食用的仙石,象徵純淨。
- 青竹:常被用來象徵道士或隱士。
- 青冥:天空,指高遠的地方。
- 翔螭:傳說中的神獸,形似龍而無角。
- 漢武:漢武帝,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喜好神仙之術。
- 神娥:神話中的仙女。
- 燕昭:燕昭王,古代君王,傳說中曾有仙女降臨其庭。
- 長生:道教追求的長生不老。
- 幽人:隱士,指追求道家生活的人。
- 骨主靈:指人的靈魂或精神。
翻譯
在華陽洞中,我持守着道教的真經, 心中厭惡那些來訪者帶來的世俗污濁。 我只願食用白石,度過每一個純淨的日子, 打算騎着青竹,飛向那高遠的天空。 飛翔的神獸不會成爲漢武帝的坐騎, 美麗的仙女也徒然降臨燕昭王的庭園。 長生不老不必討論貴賤, 只有那些隱士的靈魂纔是真正的主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道士在華陽洞中修煉的生活理想。詩人通過對華陽洞、白石、青竹等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世俗的厭棄和對道教清淨生活的嚮往。詩中「翔螭豈作漢武駕,神娥徒降燕昭庭」一句,既顯示了對帝王權貴的超然態度,也強調了道教追求的獨立和自由。最後兩句則深刻表達了道教對於長生和精神追求的理解,認爲真正的長生和靈性不受世俗貴賤的限制,而是屬於那些追求道家生活的隱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唐代道教詩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