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芝南太史冊封唐藩

暫輟編摩去,行行入豫疆。 驅車遊宛洛,立馬問韓樑。 雨洗沙溪淨,風傳路草香。 雲霞添旅橐,花鳥貯吟囊。 白水秋澄徹,丹山夜鬱蒼。 剪桐分帝子,酌醴醉仙郎。 泛涓思文叔,登臺憶武鄉。 民艱今可問,何似昔南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chuò):停止。
  • 編摩:指編寫書籍的工作。
  • 豫疆:指河南地區。
  • 宛洛:古代地名,指宛城和洛陽,均在今河南省。
  • 韓梁:指韓國和梁國,古代國名。
  • 沙溪:指河邊的沙地。
  • 路草:路邊的草。
  • 旅橐 (tuó):旅行用的袋子。
  • 吟囊:裝詩稿的袋子。
  • 白水:清澈的水。
  • 丹山:紅色的山,可能指夕陽下的山。
  • 酌醴 (zhuó lǐ):飲酒。
  • 仙郎:對年輕男子的美稱。
  • 文叔:人名,可能是指某位文人。
  • 武鄉:地名,可能指有武士或軍事意義的地方。
  • 剪桐:古代的一種儀式,用以分封諸侯。
  • 帝子:皇帝的兒子。
  • 民艱:民衆的困苦。
  • 南陽:地名,在今河南省。

翻譯

暫時放下編寫書籍的工作,啓程前往河南。驅車遊覽宛城和洛陽,駐馬詢問韓國和梁國的往事。雨水洗淨了河邊的沙地,風帶來了路邊草的香氣。雲霞裝滿了旅行的袋子,花鳥則裝滿了吟詩的囊。秋天的白水清澈見底,夜晚的丹山鬱鬱蔥蔥。通過剪桐儀式分封皇帝的兒子,飲酒醉倒了年輕的仙郎。思念文叔,登上高臺懷念武鄉。現在可以詢問民衆的困苦,是否還像昔日的南陽那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袁宗道送別邵芝南太史前往唐藩的情景,通過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歷史遺蹟,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歷史的懷念。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和歷史典故,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通過對秋水、丹山等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對宛洛、韓梁等歷史地名的提及,詩人構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細膩的旅行畫卷,同時也透露出對友人旅途的關切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