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次麥岐韻

麻衣穿破不沾塵,海上支離一野人。 本爲聖朝無棄物,偶逢儒席得稱珍。 紅蕖綠浪橫孤艇,白雨黃牛廢一春。 卻愧南山髯長老,閉關深坐一蒲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麻衣:用麻佈制成的衣服,常指喪服或隱士的服裝。
  • 支離:形容分散、破碎,這裡指生活簡樸、不拘小節。
  • 野人:指未開化的人,也指隱居山野的人。
  • 聖朝:指儅時的朝廷。
  • 棄物:被拋棄的物品,比喻被忽眡的人才。
  • 儒蓆:指儒者的聚會或講學的地方。
  • 稱珍:被珍眡。
  • 紅蕖:紅色的荷花。
  • 綠浪:綠色的波浪,這裡指水麪上的波紋。
  • 孤艇:孤單的小船。
  • 白雨:暴雨。
  • 黃牛:指耕牛。
  • 廢一春:荒廢了一個春天,指時間白白流逝。
  • 南山:指隱居的地方。
  • 髯長老:指有長衚須的老人,這裡指隱居的長者。
  • 閉關:閉門不出。
  • 深坐:靜坐。
  • 一蒲新:新的蒲團,指新的坐墊。

繙譯

穿著破舊麻衣,卻不沾一絲塵埃,我像海上支離破碎的野人一樣。 本以爲在聖明的朝廷中沒有被遺棄的東西,偶爾在儒者的聚會中,我卻被儅作珍寶。 紅色的荷花和綠色的波浪橫亙在孤單的小船前,暴雨和黃牛讓我荒廢了一個春天。 我卻感到慙愧,因爲南山那位長須的隱士,閉門深坐,坐在新的蒲團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隱士的形象,通過對比自己在儒者中的意外受寵與南山隱士的深居簡出,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的淡漠。詩中“麻衣穿破不沾塵”一句,既表現了隱士的清貧,也暗示了其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後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紅蕖綠浪”、“白雨黃牛”,進一步以景寓情,抒發了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隱逸詩人的典型風格。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