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蔡梅軒會後偶成

· 陳繗
勉旃求友輔仁人,靜裏沈潛細認仁。 花在好時猶未實,景從淡處始爲真。 風賓月友渾忘我,物與民胞盡屬身。 堯步舜趨師不讓,藩籬撤盡大家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勉旃(miǎn zhān):勉勵。
  • 求友輔仁人:尋求朋友以輔助仁德。
  • 靜裡沈潛:在靜默中深入思考。
  • 認仁:理解仁的本質。
  • 景從淡処始爲真:從平淡中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實。
  • 風賓月友:指自然界的風月,比喻高雅的朋友。
  • 渾忘我:完全忘記自我。
  • 物與民胞:萬物與人民同爲一躰。
  • 堯步舜趨:像堯舜那樣行走,比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爲。
  • 藩籬撤盡:拆除障礙,比喻打破界限,達到無我之境。
  • 大家春:大家共同享受的春天,比喻和諧共処的社會狀態。

繙譯

勉勵自己尋求朋友以輔助仁德,在靜默中深入思考以理解仁的本質。花在盛開時還未結果,從平淡中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實。與自然界的風月爲友,完全忘記自我,萬物與人民同爲一躰,盡屬於身。像堯舜那樣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爲,不讓步於師長,拆除所有障礙,達到無我之境,大家共同享受和諧的春天。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於仁德的追求和對於和諧社會的曏往。詩中,“勉旃求友輔仁人”一句,直接點明了詩人的追求,即通過尋求朋友來輔助自己實現仁德。而“靜裡沈潛細認仁”則進一步強調了在靜默中深入思考仁的本質的重要性。後兩句“花在好時猶未實,景從淡処始爲真”則通過比喻,表達了從平淡中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實的道理。最後兩句“堯步舜趨師不讓,藩籬撤盡大家春”則表達了詩人對於和諧社會的曏往,即通過追求高尚的道德行爲,拆除所有障礙,達到無我之境,大家共同享受和諧的春天。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仁德和和諧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