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石

智謀分小大,忠誠無二三。 所誓爲臣盡,苦節應自甘。 況復形骸幻,觀生那可貪。 將持假合四,思與地天參。 未識千緣妄,誰驅萬欲眈。 夫惟知其白,是以出於藍。 能居物所惡,豈憂人不堪。 獲心姑入左,得首庶於南。 終當介我石,以俟朋盍簪。 且捐晨夕慮,一問古今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介石:堅硬的石頭,比喻堅定不移的意志。
  • 智謀分小大:智謀有大小之分。
  • 忠誠無二三:忠誠沒有二心或三心。
  • 苦節應自甘:忍受艱苦的節操應該自己甘願。
  • 形骸幻:身體是虛幻的。
  • 觀生那可貪:觀察生命,不應貪戀。
  • 假合四:假借四方的力量。
  • 地天參:與天地相參,即與天地合一。
  • 千緣妄:無數的因緣都是虛妄的。
  • 萬欲眈:無數的慾望使人沉溺。
  • 知其白:知道事物的真相。
  • 出於藍:出自《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比喻後學超過前人。
  • 物所惡:事物所厭惡的。
  • 人不堪:人所不能忍受的。
  • 獲心姑入左:姑且獲得心安,進入左邊(指道家思想中的「左道」)。
  • 得首庶於南:得到首領,或許在南方。
  • 介我石:以石頭作爲我的介質。
  • 朋盍簪:朋友相聚。
  • 晨夕慮:早晚的憂慮。
  • 古今慚:古今的羞愧。

翻譯

智謀有大小之分,但忠誠不應有二心。 作爲臣子,所誓言的是盡忠職守,忍受艱苦的節操應該自己甘願。 何況身體是虛幻的,觀察生命,不應貪戀。 將藉助四方的力量,思考與天地合一。 不知道無數的因緣都是虛妄的,誰又能驅使無數的慾望使人沉溺。 只有知道事物的真相,才能超越前人。 能居於事物所厭惡的地方,難道還擔心人所不能忍受的嗎? 姑且獲得心安,進入道家思想,得到首領,或許在南方。 最終以石頭作爲我的介質,等待朋友相聚。 暫且拋開早晚的憂慮,一問古今的羞愧。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堅定的忠誠和超脫世俗的智慧。通過對比智謀與忠誠,強調了忠誠的重要性。詩中運用了許多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如形骸幻、觀生不貪、假合四、地天參等,展現了作者對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作者的高潔品格和遠大志向。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