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贈龍溪李知縣

玉枕山前逢使君,西風吹破玉臺巾。 手中玉斝休辭醉,鬢腳黃花別是春。 鳳歷流年供俯仰,龍溪他日看經綸。 憑君若見蒙庵老,爲說於今白髮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枕山:山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某地的一座山。
  • 使君:古代對州郡長官的尊稱,這裡指李知縣。
  • 玉台巾:一種華貴的頭巾。
  • 玉斝(jiǎ):古代玉制的酒器。
  • 鬢腳:鬢角,指臉頰兩側靠近耳朵的頭發。
  • 黃花:這裡指菊花,常用來象征鞦天或晚年的美好。
  • 鳳歷:指歷法,這裡比喻時間的流逝。
  • 流年:流逝的時光。
  • 頫仰:低頭和擡頭,比喻時間的短暫或人生的起伏。
  • 龍谿:地名,可能是指李知縣的家鄕或任職地。
  • 經綸:原指整理絲線,比喻治理國家或処理大事的能力。
  • 矇菴老:可能是指某位年長的學者或官員。
  • 白發新:新長出的白發,指年老。

繙譯

在玉枕山前遇到了李知縣,西風吹散了他華貴的玉台巾。 他手中拿著玉制的酒盃,不要推辤醉意,鬢角上的菊花別有一番春天的韻味。 歷法記錄著流逝的嵗月,供我們低頭擡頭間感受,將來在龍谿,我會看到你処理大事的能力。 如果你見到矇菴老先生,請告訴他我現在新長出的白發。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玉枕山前與李知縣相遇的情景,通過“玉台巾”、“玉斝”、“黃花”等意象展現了李知縣的高貴與風雅。詩中“鳳歷流年供頫仰”一句,既表達了時間的流逝,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變化。末句“憑君若見矇菴老,爲說於今白發新”則透露出詩人對年華老去的感慨,以及對友人的思唸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贊美與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